6月5日,时逢节气芒种,都结乡更明村大雨停了又下,从凌晨到中午。雨后没多久,许多村民已经骑着三轮车从山里满载牧草回家,牛棚里的牛正等待投喂。更明村全村295户农户近200户养牛,少则两三头,多则十几二十头,甚至三十头。2019年3月,该村建成肉牛养殖产业基地,将肉牛养殖发展成村集体经济产业。
更明村地处大石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亩,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的精准识别中,贫困发生率为69.66%。过去6年,该村通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进山的生产路虽未全部硬化,但车辆已经能够通行,为村民脱贫带来了基础便利。结合当地养牛传统,肉牛养殖成了该村主推的脱贫路子。2019年,更明村通过自治区核验,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建设村肉牛养殖产业基地带动农户养牛,通过补贴、小额借贷、合作社借款解决养牛资金,推广良种牛和发酵甘蔗尾与牧草混合喂养配方提高养牛效益,在更明村,养牛不再是简单的“买牛—喂牛—卖牛”过程,而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承载着该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然而,2019年以前,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在更明村并不被人看好。
更明村留守村民只要有劳动能力,能到山里割草回家喂牛,即便已经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都会养一两头肉牛。
但肉牛养殖周期长,仅养一两头收益并不高,相比,如果能规模化养殖将可能实现高收益。按每头肉牛卖出利润为5000元计算,养殖10头肉牛年收入就能达到5万元左右。而外出务工人均月薪基本在4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8万。
2016年第三季度起,自治区出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只要有借贷意愿且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能向指定银行借贷最高5万元作为创业资金,这笔借款由政府贴息3年,免担保,免抵押,三年以内还款。按家庭劳动力的多少,更明村贫困户一般能借贷3万至5万元。2016年-2019年,一头公牛犊的市场价格在7千元左右,3万元可以买到约4头牛犊,5万元可以买到约7头牛犊。
按照自治区产业奖补政策规定,贫困户养一头牛可获补贴3000元,上限为1万元。
截至2017年,更明村全村水泥路修通,进山的生产路没有硬化但已能通车,村民上山割牛草可以开车拉运,不需要再腿走肩挑。
以上为农户规模化养殖肉牛提供了便利。但2019年以前,更明村养牛10头以上农户为零,养殖5头左右的农户仅为6户。
更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海鹏解释,在当地村民的观念里,家里只要有劳动力都应该外出务工,每月可以稳定地获取收入让他们觉得安心。而通过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是有风险的,村民们挣钱都不容易,积蓄也不多,承担不了养牛亏本的风险。
更明村村民对于规模化养殖肉牛的担心不止于此。
2018年,南宁市下发共160万元的财政资金,鼓励更明村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基于该村的养牛传统,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和村“两委”主推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思路是通过修建养殖基地实现规模化肉牛养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创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但养殖基地建设一波三折,原定场地开工后因村民反对被迫停工,后来换了场地又遭村民反对。“村民担心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养殖技术,基地运营不起来,还担心运营这么大一个牛场会污染环境,不环保。”张海鹏说,“村民的顾虑比较多,只有把基地建设起来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才能转变他们的观念,致富才有可能。”
为打消村民顾虑,张海鹏和工作队、村“两委”走访村民代表,了解是否有更加合适基地建设的场地,找到广西汇丰牧业有限公司合作,让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又从广西金穗集团挖来一名高管负责基地运营。
渐渐的,村里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2019年3月,更明村肉牛养殖产业基地建成,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正式投入运营。
张海鹏介绍,基地用于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广西汇生牧业有限公司提供养殖技术和优质牛犊,党员致富带头人负责运营管理基地,通过投资入股、代养代销、收购草料、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增加收入。长远考虑是想将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同时积累肉牛养殖经验和培育优质牛种,再将经验反馈给农户提高他们的养牛效益。
2019年,基地共引进牛犊100头,运营管理步入正轨。2020年3-5月,出栏36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8万元。实实在在的效益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截至目前,基地共带动26.06%贫困户增收:共流转了20多亩土地种植牧草,收购农户黄豆、玉米、牧草等21吨,与3户贫困户签订肉牛代养协议,为8户贫困户提供廉价优质牛犊14头,帮助农户高价销售肉牛8头,基地临时用工60多人次。此外,还带动贫困户和农户规模化养殖肉牛。2019年,全村养牛总数达到约680头,预计增加收入340万元左右。截至2020年3月,更明村有58户贫困户申请共220.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肉牛养殖产业,14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奖补政策购买了牛犊养殖。
目前,养殖10头肉牛以上农户达到10户以上。
内党屯建档立卡贫困户黄章钿就是2019年3月开始养殖肉牛的,他向合作社借款30万元买了30头牛犊,又通过小额信贷借款5万元买了5头牛犊,全放在村肉牛养殖产基地里养殖。
“基地规模比较大,需要用工的地方很多,就聘请黄章钿来基地工作,刚好基地还有空位养牛,就让他把牛放在基地里养,用这种形式支付工资。”基地管理人、党员致富带头人黄明愿说。
为鼓励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同时也能将村里的肉牛养殖产业整合起来,村民想购买牛犊10头以上养殖,可以向合作社签订协议借款购买,卖出后归还借款,分利润的8%给村集体,剩余的全归农户。
2020年4月,除去病死的两头外,黄章钿的33头肉牛全部卖出,净赚14万元。之前他和妻子外出务工,月工资在3000元至4000元不等,年收入只有约9.6万。
黄章钿说:“这些牛犊都是通过基地从广西汇生牧业有限公司购买的,品质比当地牛品种要好,病也少,只是之前没有养这么多牛的经验,牛生病了也不知道,死了两头。后来也跟汇生公司还有其他专家学习了养殖技术,养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更明村内党屯搭有三间屋舍用于发酵甘蔗尾,路过就能闻到一股糖香味。这些甘蔗尾是更明村农户开车到南圩镇的甘蔗田里运回来的。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甘蔗田里会有很多蔗农不要的甘蔗尾,可以免费拉回村子。
张海鹏介绍,甘蔗尾发酵之后混合牧草喂牛,可以让牛长得更快更壮,等到牛准备出栏阶段,再按一定比例调配青料喂养,牛出栏时状态会更好。这是汇生牧业专家给更明村提供的配方。“今年牛的品相都很好,卖出的价格基本在1.8万-2.3万元之间,养牛不愁销路。”
2020年4月,黄章钿花了3万元建了一个小型牛棚用于隔离牛犊。十几天前他从贵州运回11头牛犊,需要将牛隔离15天,才能统一放到村肉牛养殖产业基地养殖。黄章钿说,广西汇生牧业有限公司供应的牛犊数量有限,现在优质品种牛犊只能到外地购买。
目前,黄章钿已经买进20头牛犊,他跟合作社再次签订协议,借了20万元。2020年初起,牛犊的价格从原先的6500至8500元涨到了1.2万至1.3万。“利润肯定会少。”黄章钿说。
建设母牛繁育基地成了更明村下一步重点推进项目。张海鹏说,打算养殖约50头母牛,母牛养殖一年半左右可以繁育,按此计算,50头母牛一年可以为基地和农户提供30头左右的牛犊,帮助基地和农户减少养殖成本。而且可以利用母牛繁育基地培育适合更明村养殖的优质品种牛,提高更明村养牛效益。
一条绿色肉牛养殖路,带来脱贫增收新效应。更明村的肉牛养殖产业还在探索的路上。(文/图 李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