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信心、从头再来,迅速走出因病致贫的困境,余老汉的励志脱贫故事一度成为乡亲们广为传颂的美谈。
余老汉叫余家德,今年71岁,是城厢镇西宁村百驮屯的农民,闻名四乡八里的荔枝种植能手。其实早些年余老汉并不穷,他种荔枝,侍弄庄稼,兼打零工,一年到头收入可观,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余老汉的老伴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离他而去。这沉重的打击,一度让余老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老伴患病期间昂贵的医疗费用更是耗尽了全家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原本殷实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顿之中。乡亲们担忧地说:“年近古稀,老余头再想回到过去喝酒吃肉的日子,难了!”
2015年,精准扶贫忽如一夜春风吹遍了隆安的山山水水,城厢镇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精准识别工作,余家德户被识别为贫困户。镇里派来的帮扶干部陆珍敏来到余老汉家中,与他结对子、交朋友,鼓励他重拾信心,从头再来,发挥特长,大力发展“钱途”看好的荔枝种植产业,摘掉穷帽,早日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陆干部的话舒心、暖心,让余老汉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暗下决心,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一定不辜负党的好政策。说干就干,余老汉与儿子很快就整合出家里放荒、闲置的5亩土地进行荔枝扩种。然而缺少启动资金马上又成了横亘父子俩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关注余老汉家扶贫工作的镇村帮扶干部闻讯,及时为父子俩申请了产业补助1万元,顺利解决了父子俩的难题。余老汉的荔枝种植园有模有样地办起来了。
荔枝园办起来了,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余老汉深知,要想自家的荔枝有“钱途”,种出的荔枝必须汁多味美,以质量取胜方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这其中科学管理是关键。为此,余老汉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往返盛产荔枝的广东省茂名市拜师学艺,认真学习种植技术,回来之后再反复琢磨、消化,尽可能学深学透。那一阵子,乡亲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都心疼地劝他,别太拼了,保重身体,好好休息休息。他却说:“既然领了补助,就不能让钱打水漂,就要把事情做好,决不能辜负党和政府对我家帮扶的殷切期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余老汉浇筑了汗水和希望的荔枝园终于喜迎丰收。2016年7月,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然而市场却总体低迷,很多果农种植的荔枝要么滞销,要么卖不到好价钱,但余老汉家的荔枝却丝毫不受影响。他家出产的荔枝汁多味美、籽小、卖相好,一经上市即深受市民青睐,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市价一路走高,产品供不应求;他家荔枝园嫁接的荔枝树苗因长势好、品种成活率高,附近的村民纷纷慕名前来争相求购果苗。那一阵子,数钱数到手软的余老汉脸上乐开了花,顺利实现了其当年纯收入9000-10000元的小目标。年底,余老汉一家光荣地实现了脱贫摘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是余老汉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摘掉了穷帽,余老汉一身轻松,但并未就此满足。他常说,吃水不望挖井人,是党的好政策让他重新过上了好日子,他要知党恩报党情,要毫不保留地将荔枝种植技术传授给有需要的乡亲们。现在,他可以腾出手来帮助别人了,他很高兴,也非常乐意。
“余叔是个大好人,是他手把手教我学会了荔枝优良品种筛选、优质高效栽培管理等技术。”谈起余老汉,西宁村委副主任余传奇动情地说。他说,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很多村民不是缺少资金或者劳动力,更多的是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致富的产业。有的虽然找对了路子,但因缺少技术指导或者科学方法,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余叔的义举,则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从1995年起,余叔就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荔枝种植技术,至今我家的荔枝已扩种至100多棵,预计今年可获纯收入6000-7000元左右。像我这样的人,村里还有很多……”余传奇深情回忆着。
余老汉说,近年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百驮屯家家户户种荔枝,少的有几棵不等,多的有上百棵,但因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接下来,他打算与村委合作,成立西宁村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扩大荔枝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乡亲们都富了,他的报党情之路才算划上圆满的句号。(文/图 韦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