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结乡新风村地处大石山区,全村四面环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亩,被青山绿树点缀的同时也制约了发展,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受地区发展滞后缺少机会、个人文化程度低缺少技术等客观原因影响,村民很难就近找到工资合适且稳定的工作。以前,到广东务工是多数新风村村民“唯一”的选择。
2014年,农保园给了新风村村民其他选项。农保园是新风村陇或屯人,在南宁做建筑工人有二十多个年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一直想组建一支建筑队自己接活儿干。“做建筑需要团队协作,比如建一栋3—5层高的居民房,就需要20个左右的建筑工人分工合作。”
农保园想到了同村村民,“建筑工人虽然辛苦,但是工资不低,而且我们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在西乡塘区坛洛镇内,没出南宁,相比到广东务工,回家算是比较方便的,接活儿也比独自打零工稳定。对村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4年起,先后有20几个新风村村民选择跟着农保园到坛洛镇“安家”,他们在那里租了房子,平时就在坛洛镇附近接活儿。农保园介绍,他们主要建3—5层高的居民房,每天工作大概8个小时,早上迎着朝阳出工,中午躲避烈日回“窝”,下午太阳没那么大了再次出工,傍晚太阳下山收工。“有人请假也没关系,我们有十几二十个人,偶尔少几个人,其他人累点也能按时完工。所以村民要是家里有事,都可以请假,时间比较自由。”
据了解,跟着农保园一起外出务工的村民大多是夫妻搭档,他们每人每天工资为220—280元,夫妻两人一年总收入能达到8—10万元。
6年来,在农保园的带领下,这个建筑队一直“抱团取暖”,其中许多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劳动陆续实现了脱贫,农保园成了新风村的致富带头人。
新风村第一书记梁纬介绍,如果村民需要就业方面的帮助,第一书记、工作队、村“两委”会给他们提供就业途径,帮助村民稳定就业。目前,新风村共有劳动力700多人,其中500多人外出务工,实现了稳定增收。
发展种养产业是新风村村民另一个脱贫选择。近几年来,新风村全村15个屯陆续通水泥硬化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网络等,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给了村民回家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
2017年,养鸽能手梁荣将隆安金鸡滩的养鸽场搬回了“家”。梁荣一家是新风村贫困户,在金鸡滩租地养鸽有两三年。梁荣介绍,“在外面租地养鸽,扣除一年一万元的租金后,收入并不多,屯里有自留地不需要租金,而且现在交通也方便了,所以选择回屯里建鸽场。”
2016年,梁荣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在屯里建起了养鸽场。2017年,梁荣的养鸽场开始运营,起初梁荣的养鸽场种鸽规模为1000对,经过3年发展,现在规模扩大到了1500对。梁荣说,每个月利润有5、6千元,2017年他们家实现脱贫。梁荣的养鸽场还通过收购村民的玉米粒等农产品,每年帮助约20户农户增收共1万元左右。
据了解,在产业增收方面,新风村主要通过发展“3+1”特色产业(牛、猪、鸡、黄豆)增加村民收入,全村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9 %。截至目前,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84户,贷款总金额322万元。
通过就业产业两手抓,2019年,新风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56%降到了1.23%,勤劳的村民们正意气风发走在脱贫奔小康大路上。(文/图 李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