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239期 >2020-08-07编印

深耕产业“责任田” 拓宽群众发展路
​——都结乡达利村第一书记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结硕果
刊发日期:2020-08-07 阅读次数: 作者:苏宇琼 周雅琼  语音阅读:

崔文豪(中)在养鸡场了解土鸡生长情况。(潘 华  摄)

  达利村地处都结乡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影响,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存环境恶劣,都是达利村曾经的标签。全村总耕地面积仅1351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是全县2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20年,通过积极的产业探索发展,达利村逐步形成了“2+1+1+1”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截至6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且已于2019年底通过核验,实现整村脱贫。

  这一切的改变,还得从该村第一书记崔文豪的到来说起。

  2017年12月,崔文豪到达利村任第一书记,面对达利村一穷二白的家底,经过听取群众意见和实地走访,崔文豪把目光瞄准到林下养鸡产业上。

  达利村是蚬木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给土鸡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散养的方式增加了土鸡的运动量,加上都是用本地村民的玉米进行喂养,这样养出来的土鸡皮黄肉嫩,香甜可口,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香饽饽”。崔文豪介绍说,养殖8个月以上的土鸡每斤在25元左右,每只售价约120元,利润大概有30-40元。从2018年12月至今共养殖了两批约1万只土鸡,实现村集体纯收入近16万元。

  为了能与企业牵线搭桥,将达利土鸡销往城市,形成订单式销售模式,崔文豪奔走于税务局和养鸡场之间,终于申请到了纳税人识别号,达利土鸡获取了通往城里的“车票”。

  从最初的“等、靠、要”到如今迈出了产业致富的第一步,这是达利村一个质的转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了达利村脱贫摘帽的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为了实现留守妇女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崔文豪将闲置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改造成就业扶贫车间,并引进了隆安县益成服装来料加工厂,为妇女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村民李金妹之前外出务工,没时间照顾孩子,如今踏踏实实地稳定就业,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

  此外,达利村还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入股了南宁百昌饲料、广西飞扬农牧两家公司,通过每年收取分红的方式,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路子。下一步,达利村将继续围绕产业做好脱贫文章,着力解决剩余8户未脱贫户的增收问题,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苏宇琼   周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