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清: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广西女商会副会长,南宁市政协常委,隆安县政协常委,广西面积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种苗培育基地的创始人,获得了“全国万企扶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苏秀清是名副其实的“创二代”,祖籍福建泉州,父亲苏景昌早年从福建到广西南宁从事水暖器材市场开发,随后又以超前的眼光投资建材行业,所开办的企业均为广西本地行业龙头企业,现为广西工商联副主席、广西福建总商会会长,是广西闽商的领军人物。按理说,苏秀清接手家族企业顺理成章,然而她偏偏要从零开始自立门户;创业有成后,不去“及时行乐”享受安逸,反倒热心于脱贫攻坚和社会公益事业。这个80后的民营企业家,有着不少迥异于同龄人的思维和举动。在她看来,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追求奉献,才是新时期上进青年应有的青春风采。在她身上,不仅沿袭了父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还将感恩奉献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一个信念:六年坚持——从零开始,打造5000亩火龙果基地、只为填补国内优质火龙果“空白”,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
1995年,15岁的苏秀清从福建来到广西,进入南宁市第六职高读中专,此时父亲创立的企业已经小有所成,但从小留守在家的苏秀清早已锻炼成了坚强、独立的性格。父亲背井离乡、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印记,自小就把父亲当作榜样的苏秀清,也将中专生涯过得无比充实。
“1996年,我就开始打工了,中午和晚上都去餐厅促销卖饮料,周六周日就去超市里面卖各种东西。每天中午一下课,马上就踩着单车去打工,然后到上课时间,餐厅午市差不多结束我就回来上下午的课,下午一下课我又赶紧去赶晚市的场。”苏秀清如此拼命,导致身边的同学都以为她家庭条件不好,对她额外照顾。
出人意料的是,父亲苏景昌用一种另类的方式给予女儿支持。有一次午餐时间,他特意带了朋友到苏秀清打工的餐厅吃饭,在苏秀清推销饮料的时候,当面对朋友说,“这是我的女儿。”父亲自豪的语气和朋友诧异的眼神,是多年后,苏秀清脱离家族企业自主创业的动力源泉。
1999年,苏秀清在某法院工作了一年多后,毅然辞职,开始跟着母亲从事建材行业。2000年,她独立创业,租门面、谈生意,一路摸爬滚打,这段长达7年的创业经历,给苏秀清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2008年,由于集团公司的需要,苏秀清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段时间,她参与了公司的很多决策管理,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生下了女儿小苹果。
“那段时间很安逸,但是我却收获不到很强的成就感,所有人都认为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我爸在后面支撑着,没有自己的亮点,只是一个生活在光环下的孩子。”
要摆脱这个“光环”,必须自己给自己设立目标,不能依附在家族体系的温床中缺乏信念,失去追求。苏秀清决定自己创业,而且还要避开建材这个家族行业,她选择了农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她发现国内的火龙果95%都来自进口,这是很大的市场“空白”,前景广阔。
从建材到种火龙果,这个“跨界”实在太大。家族群里各种泼冷水,“农业投资长见效慢,这真是错误的选择!”“一意孤行,看你以后怎么收场?”
反对的声音太多,苏秀清咨询了父亲的意见。“我们家能在整个广西扎根下来,得到了政府非常多的支持,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能够回归第一产业,也是对地方的一种支持。”饮水不忘挖井人是父亲苏景昌一贯奉行的理念,他在广西获得成功之后,曾先后从福建引进1000多名闽商到广西投资创业,用实际行动回馈广西人民。
为了表示对女儿的支持,苏景昌借给了一笔资金,但是他言明,这是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后面是要还钱的,而且以后有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不能一有事就向家里伸手,必须学会面对困难,学习独立。
苏秀清揣着当初赚的“第一桶金”和父亲借的钱,开始风风火火搞创业。
选择隆安,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辗转多地考察后,苏秀清发现隆安的香蕉种植规模很大,能够种植香蕉的地方,也适合种植火龙果。而且隆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是自治区统战部、工商联挂点联系的贫困县,与父亲一贯的反哺理念相契合。2014年,苏秀清创办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在隆安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业。
万事开头难,没想到第一难卡在了土地流转上。面对苏秀清这个外地人,村民担心拿不到钱,大都抱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出租土地,土地流转是基地规模化种植的基础,搞不定土地,这个创业便得搁浅了。那段时间,苏秀清着急上火,丈夫这时候站了出来。他陪着苏秀清一个村村的到处跑,亲自劝说当地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最后,他帮助苏秀清谈下了另一家公司,接续承包了隆安县丁当镇1000亩土地。
2015年3月,苏秀清的基地开始耕作,随后种下了第一批果。一年多时间里,苏秀清在隆安的基地里与火龙果朝夕相处,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跟着专家在田间地头摸索,解决各种生产技术难题,一个“白富美”生生成了两岁女儿眼中“种火龙果的农民”。当年下半年就开花挂果,预计第二年将有不错的整体产能,让苏秀清对火龙果的种植充满了信心。这时候,真正的考验却不期而至。
火龙果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由于一直在投入而没有产出,苏秀清原先的资金早已告罄。想到银行贷款,但是银行根本没有针对农业的贷款项目。隆安的信用社倒是可以提供贷款,但对苏秀清的公司不熟悉,对火龙果产业更是陌生,也不敢放很多贷。2016年初,第二批果开始种植,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苏秀清没有为火龙果苗铺设防草席,导致青虫大量滋生,啃咬果苗,火龙果停止生长,原本夏天就可以大收成的火龙果大幅减产,一下子损失了几百万。
在火龙果地里,苏秀清终于忍不住大哭了一场。这是个惨痛的经验教训,原本是为了省钱,结果损失更大。火龙果确实前景很好,不能放弃。生性坚强的苏秀清抹干眼泪,跟合伙人分析利弊,不能放弃,但是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
怎么办?父亲已经有言在先,亲戚朋友们各种嘲讽还在耳边,苏秀清咬咬牙,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到银行抵押,贷款450万元,终于解了燃眉之急。这时候,信用社在了解到火龙果的价值后也追加了500万元贷款。2016年下半年,种植的第一批果开始大批量收果,苏秀清的公司终于缓了一口气,起死回生。
经过近六年奋战,苏秀清将火龙果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她带领的团队培育出的火龙果挂果率达90%以上,每亩平均产量6000公斤以上,打造的“伊蜜”牌火龙果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供不应求,还成为打入香港市场的唯一品牌,在2017年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
一份责任:不忘初心——在浮躁年代保持自我定力,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到圆满
如果说闽南人敢闯敢拼的共同性格为苏秀清的成功奠下了基础,那么父亲关爱员工、带领40多万闽商为公益事业捐款2亿多元的言传身教,则是苏秀清不忘初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示范榜样。
廖荣芝是丁当镇白马村板廖屯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六口长期住着老旧土房而无力改善,没有什么文化的夫妻二人要照顾两个小孩和赡养毫无劳动能力的父母亲,只能靠耕种仅有的1.5亩水田和3亩旱地为生,年收入不足5千元,大儿子初中毕业就因贫困而弃学到南宁打工。得知这样的情况后,苏秀清感同身受,主动将廖荣芝夫妇招进公司火龙果基地从事火龙果护理工作。两口子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有了一年高达72000元的工资收入,不但原来担心的女儿的学费问题迎刃而解,而且短短三年多时间就盖起了100多平方的砖混新房。
这只不过是苏秀清和她的企业以产业带动为抓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典型范例。在苏秀清的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人文关爱是随处都显而易见的一大特色,如:招工时实行优先录用残疾人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原则,为弱势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搭建平台;在农场为工人建设夫妻房,配备良好生活设施,设立各种激励机制,激发贫困户的聪明才智和干劲热情。对此,苏秀清表示,只要弱势群体有能力、有意愿到公司工作,公司都会妥善安排。目前,苏秀清已解决基地周边近200户贫困家庭的就业难问题,广受贫困户爱戴和社会赞誉。
据了解,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与隆安县丁当镇的10个贫困村签订了企业帮扶计划,承诺今后15年,每年都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承包贫困户土地,给予参加项目合作的贫困户扶助金,并吸收其中5个贫困村集体资金480万元入股,年底按8%收益率分红,累计帮扶贫困户2413户8363人;参与委托扶贫贷款1408万,按年8%分红帮扶贫困人数286户;与隆安县丁当镇乔联村、定坤村、红阳村等贫困村达成贫困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计划,帮扶贫困人数603户2184人;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83人到公司务工;聘请约500名未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民到基地务工,年总支付农民工工资200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分红,总计每年给当地农民带去了近千万元的增收。
为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让贫困人口脱贫后不再返贫,苏秀清发起成立“伊蜜红心火龙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扶贫贷款资金、库房、加工设备、运输设备、农机具、农产品等实物、技术、知识产权等作价出资入股,统一开展火龙果种植、种苗销售、冷链运输、贮藏、加工、包装服务业务。每年固定时间,贫困户都可以按时从合作社领取到数额不等的分红。苏秀清还从合作社盈余中提取百分之五的资金作为公益金,对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知识文化教育,发放相关福利,改善日常生活。目前已有500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受益。
一份善念:知恩图报——在公益路上践行企业担当,播撒爱心,让人生在慈善事业中再次升华
“要把事情做好,首先得做好人”,这是苏景昌的一大人生信条。在他看来,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扶,因而在行有余力时,应该尽力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样的教诲到了苏秀清这里,就化成了为贫困村挖井修路、为贫困家庭儿童捐资助学、为学校捐赠文体设施和慰问孤寡老幼等慷慨解囊的实际行动。
近几年来,苏秀清和她的企业除积极解决基地及周边年轻人就业特别是优先照顾残疾人就业,以及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义务给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外,累计已为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数十万元,举凡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种助贫济困送温暖活动,都能见到她踊跃参与的靓丽身影。
2020年疫情期间,苏秀清代表金福公司第一时间向各方捐赠医用物资达十余次,累计金额69761元;和父亲带领家族企业捐款25万余元,援助广西各地“小汤山”医院物资材料(塑料管道)近20万元;带领隆安新联会和各商会、会员、会员企业向隆安县红十字会捐款捐物,总价值21.6万元……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苏秀清多次将女儿小苹果带在身边,通过言传身教,小苹果从五六岁起,就知道有很多孩子生活不容易,她会主动拿出自己的一些衣服鞋子让妈妈打包好带去给农场贫困户的孩子们;学校开展义卖活动,她会将义卖的资金帮助别的小朋友完成心愿……苏家人良好的家风家训继续在女儿身上传承。
创业以来,苏秀清似乎与父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又一直在追随父亲的脚步。父亲“以宽容之心待人,用真诚之心做事,要树立起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形象”的叮嘱早已内化为自己努力前进的方向。在她的人生规划中,书写新时代有为青年造福民众的篇章故事才是彰显人生价值的终极抱负,这个“创二代”家庭的故事还在继续……(黄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