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学总第1257期 >2020-10-20编印

故乡在“那”里
刊发日期:2020-10-20 阅读次数: 作者:蒙礼良  语音阅读:

  南昆铁路经雁江镇路段9.78公里,该路段附近散落着20个自然屯,就有12个屯以“那”冠名,约占全镇“那”字屯的一半。自东向西排列这些屯分别是:那朗、那棍、那太、那江、那艾、那临、那石、垌那、那瓜、那导、那料、那渌。这些屯名几乎都有一个形象的叫法,比如那朗,“朗”壮话意为伞,指屯中财主的田地像伞一样辐射四面八方;那“江”意为好田;那“艾”意为易耕作的田;那“渌”意为山渌中的田……我家所在的那太屯,原名为“那败”,壮话“败”就是“那边”,“那败”就是“那边的田”。壮话用汉字标出来了,“败”字很不雅观,也不吉利,遂按谐音改为“那太”了。

  距离那太屯不足一里地有一个小屯叫做咘汉屯,现住不足10户人家。壮话“咘”是泉,“汉”是鹅,用汉语表达就是“鹅泉”。关于鹅泉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因小屯边的一汪泉水中常有一对天鹅栖息、戏水而得名,那对天鹅春夏秋冬飞去复飞来。那太屯的老祖先见鹅泉边风水好,遂在这里繁衍子孙成家立业,生生息息人丁兴旺。几代以后眼看小屯快容纳不下了,族老们经过商量决定,老大这一支系按传统世袭住老居,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各支系去“那败”安新居。我家属于老二这一支,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各支系的新居就是现今的那太屯——我的家乡。

  说来也怪,我家乡除屯名叫“那”外,先祖们耕作的地名也根据地形地貌大多冠以“那”名,这样的地名就有10多处:那老、那林、那岸、那坂、那半、那棚、那怀、那猫、那角、那瓮、那温、那桶、那内、那蒙、那南等。这些地名形象而有趣,如那岸指高亢田;那瓮、那桶指烂湴田;水牛壮话称为“怀”,那怀指较大的田块;那猫是一叠小田块组成的梯田;荆棘壮话叫“温”,那温就是周边有荆棘的田;那南则指该处曾有南蛇(蟒蛇)出没。之所以地名好记且有趣,皆因为先祖们无文化,只能根据地形地貌形象地把地名叫惯罢了。

  然而让我最忘不了的是那蒙那片旱田,常常需要抗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们生产队还没有抽水机械,也没有龙骨车,抗旱工具主要是戽斗。用戽斗戽水时要有两人配对,手脚动作协调,双方双手各执牵着戽斗的绳索,站在戽水水坑左边的戽手右脚前伸,左脚后移与右脚约一尺之距形成丁字步;对方则左脚前伸,右脚也后移形成丁字步。站好步后手执戽绳弯腰甩出戽斗在水坑中装水,水满斗后两人合力提起戽斗,将水倒入要灌水的田里。戽水是个重体力的活,只要干上几分钟就会满头大汗,一个工下来腰酸背痛,手心还会被戽绳勒出一串血泡。一些高亢田还需要多级戽水,要流更多的汗水才有收成的指望。我们这里以前单种中稻,后来改种早晚双季稻,改变耕作制度后,灌溉条件跟不上,大旱年头就会上演一出出“与天奋斗”的活剧。那蒙这片旱田就是这样。

  那蒙这片旱田抗旱,要从那内山塘多级戽水,还要开挖近100米引水渠道。这里扬程近20米,按戽水梯级平均每级1.2米计算,需要14级戽水,每级4人轮班,抗旱一次要动用56人,全队120多个劳动力用了近一半。刚走出校门不久,我就参加了此处的一次抗旱。10多级戽水,第一级戽手先行动,从山塘里戽满第一级水坑,接着第二级戽手从第一级水坑戽水上第二级水坑,一级级梯次行动,直至最后一级把水戽进引水渠道。就这样一开始干就连续不能停,尽管人人汗流浃背,也要坚持半个钟头才轮换。大家戽水时级间动作也很协调,同时提水,同时倒水,戽斗从不相碰。因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级出毛病,十多级就得全停下来,像机器某故障影响整个生产流水线一样。收工时是第一级先停手,接着自下而上逐级戽完坑水直至最后一级停下来。几亩旱田一次抗旱,几十个劳动力干一天,付出的劳动代价很大,而也只有在那个高喊“人定胜天”口号的年代才能做得来。后来生产队里有了抽水机,戽斗就少用了,这就大大减少了抗旱的用工量和劳动强度。现在戽斗在家乡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的小水泵。

  不过那蒙那片旱田最终还是改成了旱地,因地制宜地种上了各种旱地作物。

  小小的“那”地,记录了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