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266期 >2020-11-20编印

何为:当好“领头羊” 唱响搬迁新生活
刊发日期:2020-11-20 阅读次数: 作者:隆 暄  语音阅读:

何为深入扶贫车间了解就业情况。(黎华琴 摄)

  建筑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这是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居住小区的整体风貌。如今,从大石山区搬到这里的搬迁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亚于住在高档小区的城市居民。目前,安置区共建有3个小区、43栋安置楼、5847套安置房,搬迁安置5847户24423人,成为了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典范。

一纸任命  担起沉甸甸的责任

  “责任,义不容辞;使命,永不亵渎”,自2019年1月24日接到县委任命文件后,何为第二天立即前往震东安置区,全面了解相关概况,以实际行动全心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震东是一个新型的安置区,安置的贫困户既是小区居民,又是农村群众,该如何管理?是成立社区还是街道?“两委”人选怎样产生?这像一团乱麻的问题并没有把何为难住。震东安置区没有的东西,可以借鉴“他山之石”。2019年期间,在市、县委组织部、民政等部门的带领下,何为到江西武宁、武汉青和居、贵州福泉、百色田东等地调研考察“取经”后,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探索成立震东社区党委,归属城厢镇党委管理,作为全县唯一的村级党委,同时一并成立了社区居委会,以及工会联合会、团支部、妇联等群团组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9年4月、6月先后成功选出了社区“两委”班子,“一委一居三支部”组织架构已具雏形,以何为为“领头羊”的这一支“先锋队”全面开启了“震东”治理模式。

一面党旗  引领社区网格化管理

  震东集中安置区涉及2.4万多人,规模大、人数多、情况复杂,搬迁户均来自农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治理更是一块“硬骨头”。为此,何为积极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初步构建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良性互动。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将辖区划分为社区一级网格、小区二级网格3个、单元楼三级小网格78个,聘用了9名专职网格员;落实78名楼栋长兼任小网格员,所有单元按照网格区域纳入日常监管;按照“一格一员”要求,对各自网格内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以及排查中发现的治安隐患、火灾隐患等问题进行处理,通过科学细化网格打造了“三级”网格防治新模式。同时,将社区工作人员、保安、热心居民发展成兼职网格员,建立网格微信群、QQ群,实现了群防群治、共建共享。依托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职能优势,设立了震东巡回法庭,定期开展“庭审进社区”、“法官送法”、“互联网+巡回审判”等活动,通过现场庭审、法治文艺巡演、LED显示屏播放、发放宣传小册等,着力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拓展律师参与社区治理机制,聘请2名 “法律顾问”进社区,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个人诉求,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一项机制  抓实服务促融入

  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为把服务工作做到家,何为和社区同志一道建立了社区融入服务机制,帮助这些具有特殊双身份的市民、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让搬迁群众逐步融入社区新生活。每逢周四开办社区“幸福大讲堂”,让社区党员群众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动人故事;逢周一、周五在小区广场观看红色电影;逢周末、寒暑假开设公益课堂,现在每个周末,社区的青少年们总能在公益课堂找到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科普知识、声乐、兴趣绘画、文明礼仪等;逢民俗节日举办“迎民俗·感党恩”活动,如今年6月开展“浓情端午粽飘香·幸福不忘感党恩”主题扶贫扶志活动,让搬迁群众第一次参与了包三角粽,在润物无声中“知党恩、感党恩”。如1月11日至24日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  共筑幸福新家园”欢度2020年春节文体、游园、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让搬迁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第一次在震东度过了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每季度坚持开展“敬老为福·传承其永”震东社区老人生日会,108位60岁以上老人度过了“第一次”生日。

一个驿站  逐步实现就业助脱贫

  易地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何为带领社区党委同志遵循习总书记要求,实施“党建+就业”服务举措,把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落细落实,让搬迁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打造安置区就业扶贫驿站,2019年11月建立了扶贫驿站,面向震东社区及周边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用工发布、送工稳岗等服务,帮助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搬迁群众有就业、稳增收。目前,已有5799户实现1人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据统计有13531个劳动力实现务工,其中区外务工3009人、区内县外务工2243人、县内务工8279人。培树“小梁送工”服务品牌,以社区党员梁佳为就业帮扶工作缩影,形成“企业派单、居民点单、小梁送单”就业需求链,每日帮助居民人均增收100—180元。“小梁送工”服务模式得到了新华社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截至7月底共组织152批6000人到县内农业企业基地务工,组织61名搬迁户劳动力到广东企业务工。加强就业扶持与激励。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将农贸市场300个摊位优先提供给搬迁户就业创业;开发单元长、网格员、教学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180个,疫情期间开发防疫消杀、巡查巡防等临时性公益岗位120个,累计帮助贫困群众271人实现就地就业。大力开展就业素质和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共举办电工、育婴员、挖掘机驾驶员、烹饪师等技能培训班56期、累计培训1136人;开展就业素质培训16期、累计培训946人。

  “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何为将继续带领社区党委干部继续践行初心使命,继续加强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加强社区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让他们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隆 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