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综合总第1279期 >2021-01-05编印

露天电影
刊发日期:2021-01-05 阅读次数: 作者:凌春  语音阅读:

  我小时候住农村老家,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匮乏,能够欣赏到一场露天电影,恐怕就是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事儿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露天电影的放映场要么设立在生产队的晒谷场,要么安排在学校的操场里。一般都是在放映场一边竖起两根木杆,在两木杆之间挂上三至四米见方的幕布,幕布前面的空旷地带就是观众席。放映机和幕布相隔一定距离,大致位置在观众席中间。放映机放在专用的桌子上,面对着幕布,由放映员坐在桌子边操作。有墙壁的地方,则可以直接把幕布固定在上面,就不用麻烦埋设木杆了。

  白天因为光线太强,以及社员(现称“村民”)们都下田地干活去了,所以露天电影只宜在晚上放映。

  所谓露天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影场上无任何遮盖,四周也没有围墙阻挡的这种露着天放电影的“电影院”。这露天电影,因其通风条件极好,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人再多,再挤,一般也不会显得很闷热。碰上凉风习习的夜晚,那“纯天然,原生态”的凉爽滋味就甭提了。然而到了冬天,在寒风肆虐下,身体欠佳的人会冷得直打哆嗦。但寒冷对于看露天电影的人们来说,并不是最可怕,比寒冷更可怕的是下雨。下起雨来,那就麻烦了。为了应付下雨,人们去看电影时,除了带上板凳,还有回家走夜路照明用的煤油灯、手电筒,还不忘记带上雨伞、雨衣、塑料布等避雨的东西防备下雨之需,同时人们心里也祈盼着老天爷千万不要下雨。

  天公不作美的事总是会发生的,我看露天电影遭遇下雨不知有多少回了。有的时候见天气好懒得带防雨工具,谁知放映中途偏偏就下雨,使不少跟我一样侥幸不会下雨的观众变成了“落汤鸡”,样子极为狼狈,只能提前退场。通常情况下,若有下雨,当雨点小的时候,大家还能披着塑料布、打着雨伞、戴着帽子凑合着看。一旦雨变得越来越大,观众实在难挺得住,放映机也无法正常运转时,放映员就不得不暂停放映。若是阵雨,雨停得快,随即又重新开始放映。如果等了好久,雨并没有停下或者变小的迹象,不好意思,放映员会“郑重”宣布:“没办法继续放映了,请大家原谅,什么时候天晴了再来放映,大家暂且回家睡觉去吧。”这种情况虽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却太扫观众的兴了。

  那时,公社(现称“镇”)电影站有个流动放映队,每晚轮流到各大队(现称“村委会”)的各个放映点去放映。一般是较大的自然屯可以单独设点,几个人口少的自然屯共用一个放映点,每个点一个月左右轮到一遍,放映员报酬由大队统筹解决。

  为了看一场这样的露天电影,我们这些小孩天天都眼巴巴地盼望着,等待着,实在等急了就到处打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轮到我们这里。而当轮到我们这个点的时候,总是才看完这一场,又盼望着下次那场快点来到。一年到头,总是这样周而复始地盼着,迫不及待地等着。

  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来等去,终于等来了“今晚有电影”的好消息,我真的特别高兴,我小学同校的同学也没有一个不高兴的。那天放午学,为了看放映工具到了没有,放映的又会是什么片子,我们刚离开教室就一路小跑去大队部。当看到屋子里空荡荡的,连放映机具的影子都没有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下午上学路上,又专门去大队部看,果真看到有放映机时,才确信晚上真的有电影看,心里终于觉得踏实多了。

  当看到晚上放映的是战斗故事片《南征北战》时,我们马上欢呼雀跃。当然了,如果是古装戏曲片之类,我们肯定不会那么高兴,甚至还会埋怨片子不好看。其实,倒不是古装片、戏曲片有什么不好,而是嫌电影里的人太啰嗦,说什么、唱什么,我们听不懂。不过,也有的人喜欢古装片,比如我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等上了年纪的那几个。

  从确信晚上有电影的那一刻开始,我心里想的全都是电影这事儿,其他事情早已心不在焉。所幸的是,当时没有家庭作业,放晚学后可以一身轻松。傍晚时分,匆匆吃过晚饭,立即与屯里的同伴赶往放映点,想尽快坐个好位置。本来以为我们来得很早,却不料有人来得比我们还早。有些人为了“圈占”最佳位置,甚至在大白天就已经拿来凳子放置,或者在某个位置摆放砖头、树叶、蛇皮袋。我们到时,放映场里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和同伴们只好在有空的地方将就着坐下。

  那天晚上,天上繁星点缀,空气也很清爽,是一个看露天电影的好环境。来看电影的人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也有的默默不言等待着。更多的是在聊天,语笑喧哗,以此来缓解猴急的心情。

  农村放露天电影,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个准点,天黑了,人来得差不多了就放映。发电机一响,电灯亮了,人们满怀兴奋,不断鼓掌欢呼,等了这么久,终于要放映啦。不过,在正式放映之前,大队领导总会抓住机会,大讲上级指示精神及国内外形势等等。对于大队领导的讲话,人们兴趣不大,有人甚至不耐烦,只是这个程序已成惯例,也只能忍耐着性子不吭声。大队干讲话好不容易结束,大幕上随即闪烁出画面来,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发展,我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战斗场面益发激烈了。当看到解放军机枪手不断扫射,敌人一个接一个地中弹倒下时,我们满脑子都是亢奋,有的甚至还当场大呼过瘾。

  片子的结局毫不例外,我们胜利了,敌人失败了,大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直到幕布上出现“剧终”二字时,人们才恋恋难舍地起身回家。

  这部《南征北战》真是太吸引人了,第二晚,我和几个小同伴一起去下一个放映点又看了一次。后来,我又多次看过这部片子,解放军的果断勇敢横扫敌军,敌人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精彩镜头,以及敌方军长那句“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的经典台词,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时的露天电影,不单是我们小孩子高兴,大人们也是没有一个不开心的。因为一场电影实在很不容易看到,一有电影,整个大队就像过节一样,人人脸上都露出笑意。生产队比往常提前收工,当队长宣布收工时,社员们立刻迈开脚步,加快速度匆匆往家里赶,以便尽快到家煮饭、吃饭,为的就是能够好好看一看好不容易才到来的电影。

  当时的露天电影,除了画面精彩和故事情节动人之外,还有非常接地气的“土话”配音。由于当时普通话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许多年纪较大的社员并不完全听懂影片的原音,个别人甚至完全听不懂,这就大大地妨碍人们理解影片内容。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县里电影发行公司专门组织有关人员,把许多影片中的普通话翻译配音成本县壮语方言,放给农村社员来看。

  那些叔伯们听到了从喇叭里传出来的家乡口音,心里顿时乐开了花。没有了语言障碍,放映时社员们看得有滋有味,放映过后好多天还是津津乐道。因此,人们亲切地把这些方言“译制片”称为“土话电影”。

  露天电影,就这样一路陪伴,直到我成年。我想,在那个年代里,说露天电影是农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一点都不为过,它确实是给我们孩童带来无尽欢乐,也是大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享受。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公社电影队早就不再下乡放映,昔日无限风光的露天电影已经成为历史。直到近年来,有关部门放映的公益性露天电影,又重新出现在县城和各乡镇的社区、乡村。尽管内容题材非常丰富,设备比较先进,制作也很精良,让早年的露天电影难以望其项背,但还是观者寥寥。因为,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传媒迅速且多样化,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家庭影院等等通讯传媒及影视工具已经进入农村平常百姓家里,人们拥有大量选择空间,露天电影即使再精彩,也很难吸引观众。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脚步会很快跟随并欣然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美好的生活。如此看来,童年时看露天电影的那种狂喜,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深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