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282期 >2021-01-15编印

产业兴村夯基础 美丽“那”乡引客来
刊发日期:2021-01-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隆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产业兴旺带来好光景。(何宏生 摄)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十三五”以来,隆安县委、县政府以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全县产业兴旺夯实基础。 

  在隆安县那桐镇,连片的火龙果、香蕉、柑橘等待采收,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 

  在农民工创业园,多层标准化厂房随处可见,不仅助推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更成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强有力支撑。 

  在更望湖,上千亩三角荞麦花盛开,如同皑皑白雪覆盖在大地上,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走进美丽的“那乡”。 

龙头企业带动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加快 

  “2020年又是大丰收,700亩红江橙估计摘收150万公斤。”在隆安县那桐镇林泉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吕德强指挥着工人摘果装车,几十名工人分别负责采摘、分拣、装箱、过磅等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那桐社区拉野屯贫困户黄平康夫妻俩都在现场忙活。4年前种植基地成立时,他们流转了自家的4亩多土地,夫妻俩开始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有100元,多做多得。”黄平康说,与他们一样在基地务工的附近村民还有不少,“最近来收果的客商比较多,最多的时候有近200人。” 

  在丁当镇东三柑橘产业示范区,工人们在采摘一批准备发往广东的皇帝柑,负责人张莉在办公室忙着接待一名来自江苏的收购商。张莉表示,2020年收成不错,基地种植的2000亩皇帝柑和粑粑柑均获得大丰收,光是600亩皇帝柑就能收果200万—250万公斤,收购价也不错,每公斤接近3元。 

  隆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桐镇党委书记梁福勇介绍说,“十三五”以来,那桐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火车头带动作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大镇。以广西金穗有限公司、广西龙穗农业有限公司等为产业龙头引擎,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火龙果、香蕉、柑橘等产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五年来,隆安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下大力气稳定粮食生产,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高产高效示范田创建活动,组织开展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2020年以来全县粮食种植51.618万亩。 

  现代农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提质增效,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3家、家庭农场144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也在五年间实现了提质升级,目前全县有自治区星级示范区4家、市级示范区2家、县级示范区3家、乡镇级示范区6家、村级示范点68家,建成5个县级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基地。 

  以此同时,隆安县还积极调优水果产业结构,将火龙果作为主打产品,主动调减香蕉种植面积,适当推广种植柑橘、青柚等水果,进一步推动隆安水果产业积极健康发展。

集聚能力增强   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升级优化 

  位于隆安农民工创业园的广西那之味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在辣椒生产线上忙活着。这里以生产隆安县本地辣椒酱闻名,这家扶贫工厂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带动了都结乡2000名农户发展辣椒种植业,种植面积约3000亩,很多贫困户依靠种植辣椒实现了稳定增收。 

  “最近订单太多了,工人不够用。”同样是在农民工创业园,隆安诚善盈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玉华最近忙着招工,这家服饰企业于2019年底开始筹办,由几名返乡农民工自筹资金创办,她们都是曾在广东深圳奋斗多年的“打工妹”。“有一单来自深圳的8万多件的订单已经在收尾了,后面还有其他的单子。” 

  五年来,隆安县积极发展特色工业,利用脱贫攻坚的优惠政策,盘活1000多亩的园区土地,在产城融合区创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46栋共2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集聚能力逐渐增强。 

  在震东集中安置区一栋居民楼下的扶贫车间里,70岁的雷收英在制作手工艺装饰花。老人平时除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外,还利用空闲时间做手工活。目前,整个社区有300多名老人、留守妇女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这个扶贫车间务工。而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震东集中安置区就有7家,涉及电子产品、玩具、服装加工、手工串珠等多个方面。 

  在隆安县都结乡达利村扶贫车间,19台缝纫机前坐满了工人,大家都低头忙活着。这个由村里公共服务中心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的扶贫车间,已成为不少留守妇女收入的重要来源。广西睦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共在隆安发展了产品编织加工点51个,实现1500多人就近就业,每人每月可以增收500—5000元。 

  “十三五”以来,隆安县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脱贫路子。 

  此外,该县还专门出台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扶持方案,对全县劳动密集型就业扶贫车间给予重点扶持,安排资金845.10万元扶持11家扶贫车间建设,促进了扶贫车间的发展,现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78家,其中工厂式就业扶贫车间58家,吸纳劳动力7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0多人。 

  截至2019年底,隆安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亿元企业17家。传统特色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重点推进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建材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升级优化,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20.94亿元、14.45亿元和9.59亿元,同比增长1.15%、32.8%和10.4%。 

“那”文化助推  辐射带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那”在壮语中的意思是水稻田。以“那”为代表的稻作文化,在隆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绵延数千年。隆安县娅怀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6万多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和距今2.8万年的疑似水稻植硅体。隆安地区大龙潭一代出土的大石铲,据推测为6000多年前壮族先民种植水稻的农耕工具。 

  迄今,隆安县共发现20多种野生稻品种,四月八农具节、六月六祭稻神等与稻作相关的民俗传统仍在隆安民间流传,隆安也被称为“中国‘那’文化之乡”。2015年10月,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隆安县启动“那文化之都”民族品牌打造工程,作为推介隆安美好风光、展示人文风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建设“那”文化展示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集中展现隆安县“那”乡风情、“那”乡精蕴、“那”乡神奇。为进一步讴歌隆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再现隆安独特的稻作文化,隆安县还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那”文化文艺精品节目。 

  五年间,隆安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展示优秀历史文化,辐射带动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以实现“产业兴、服务优、基础强、环境美”为目标,持续推进幸福乡村活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乡村振兴。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是南宁市12个重点打造的综合示范村之一,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壮乡特色浓郁,屯内有百亩花海观赏园、壮乡民居、壮乡文化广场、连片香蕉林、标准化火龙果基地等,是市民乡村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仅2019年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2020年国庆假期,美轮美奂的万亩火龙果灯光秀吸引了众多区内外游客前来游玩。 

  神秘古朴的娅怀洞、风景秀美的龙虎山、四季迷人的布泉河、变幻莫测的更望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天蓝、水清、山绿的良好生态环境,独具魅力的“那”文化,都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前往隆安。隆安火龙果、更望湖美景更是多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将隆安“那”乡魅力传递给全国的观众。(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