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总第1290期 >2021-02-12编印

返乡创业有奔头 有家有业稳当当
刊发日期:2021-02-12 阅读次数: 作者:农梦雪  语音阅读:

黎枝强、农海华夫妇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

  2月5日,在城厢镇旺中村中黄屯的旱鸭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养殖户黎枝强正在修补鸭棚,为引进下一批鸭苗作准备。

  一周前,基地新进了1万羽鸭苗,为了照顾好刚出生不久的雏鸭,黎枝强、农海华夫妻俩轮流值班。白天农海华负责为鸭子添饲料,晚上黎枝强负责在大棚里蹲守,时刻关注棚内的温度,防止夜晚气温过低、鸭群抱团取暖后受困引起窒息。鸭子在夫妻俩的悉心照顾下慢慢长大,看着一批批肉鸭出栏,回想起以前在外务工的生活,黎枝强觉得现在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家非家,处处为家。2000年,家住都结乡都结社区务成屯的黎枝强和妻子到广州,辗转白云区、海珠区的快餐店打工,夫妻俩打工的快餐店大多地处偏僻,因此生意平平,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仅有四千多元,还要供儿子读书,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黎枝强觉得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没有盼头。

  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黎枝强被评为贫困户。2017年,帮扶干部联系到黎枝强,向他介绍了旱鸭养殖项目和产业帮扶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跟妻子沟通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后,资金问题又把夫妻俩难倒了,搭鸭棚、进鸭苗、买饲料都需要钱,“去哪要这么多钱?”农海华心里想。

  为了帮助黎枝强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帮扶干部指导他申请了小额贷款及邮政银行“农贷通”低息助农贷款,并送他到玉林农业学校参加养殖技术短期培训班。2017年5月,他开始与南宁市百昌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养鸭,先后投入40多万元,在中黄屯建了4个养鸭大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旱鸭养殖。然而旱鸭养殖刚刚起步,黎枝强就遇到了难题,因为经验不足,不知道养殖基地的水井会因为旱季的到来而没水,饮水问题没有解决,用什么来喂鸭子?于是黎枝强向帮扶干部和朋友了解解决方案后,决定咬咬牙投钱,将旺中村的自来水引到基地,饮水问题解决后,基地的鸭子能正常地喝上水,一批批健康的鸭子随之出栏了。

  “2020年共出栏5万羽旱鸭,公司按每公斤10元的保底回收,年收入将近20万元。”黎枝强笑着说:“在广州打拼20年,工资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早上七点多就起床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两个钟,干到晚上八点,没有挑战性,也没有盼头。”因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黎枝强一家三口在县城震东集中安置区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黎枝强说:“在广州没有家的感觉,工作也不稳定。现在回到家乡发展,有了漂亮的新房,有了增收的产业,我们心里稳稳的。”

  一转眼,黎枝强回乡创业即将步入第4个年头。夫妻俩勤勤恳恳发展旱鸭养殖产业,为了照顾好新进的这一批鸭苗,他们决定2021年春节就在基地里度过。“多出栏一批鸭子就多辛苦点,但是能多赚点钱,辛苦点也值得。”2020年,黎枝强入选国家“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依托产业扶持脱贫的“造血”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夫妇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生活也更加富足、更加美好。(文/图 农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