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综合总第1329期 >2021-07-16编印

三伏天,原来古人的避暑妙招这么多
刊发日期:2021-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唐代诗人杜甫的《夏日叹》中有这么一句诗,“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意思是飞鸟和池鱼都因夏日的干旱和酷热而死。在乾隆八年(1743年)的夏天,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高温天气,在《浮山县志》中有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城内外有万人之多被“热死”,这足以证明当时炎热的夏天,对于古人来说是多么的恐怖。

  现代人可以吃着冷饮吹空调,过一个清凉舒适的夏天,但在古代,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到了炎热的三伏天,即使是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也要头疼这漫长的夏天该如何度过。

  古时候人们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穿衣需要裹得严严实实,即使是夏天也不能“露肉”,而皇帝在这样的天气下仍需要批改奏折,办理公事,宫女们可以轮流给皇帝扇扇子,但夏天实在是太热了,只是靠人力来缓解燥热还是远远不够的,而聪明的古人避暑妙招远远不止这些,甚至也能在三伏天和我们一样吃上“冰镇西瓜”,还是很会享受的。

古人的避暑妙招——避暑山庄

  到了夏季,皇帝一般都不太爱深居于宫中,而是喜欢去自己修建的行宫中避暑,清朝时期的避暑山庄就是皇帝夏天避暑的好地方。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山庄内四处绿树环山,气候凉爽宜人,有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观,也有塞外江南的秀丽风景,每一处景色都汇集了清朝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避暑山庄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下令建造,前后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总耗时八十九年,为了让避暑的效果更佳,皇帝还命人将寝宫建在湖畔的高阜之上,这样一来更加通风凉爽,晚上几乎连扇子都不用扇,因此每至入夏之时,皇帝就会携众嫔妃、大臣前去此地避暑。

承德避暑山庄。

古人的避暑妙招——冰井储冰

  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古代皇帝为了夏季能安稳度过,很早就开始利用冰块进行降温。 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冬天凿冰“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三九以后,冰虽坚不能用矣。”意思是这些冰块必须是冬至过后的三九天凿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如果过了三九天,到了四九的时候,冰就已经不能用了。

  但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凿冰容易,储存却比较难了。其实我国在很早就有了藏冰的方法,在西周时期,王室就设立了藏冰的机构,专门设置管藏冰的官员——凌人,为了避免冰块融化,会派专人挖出一个冰库储存冰块,即凌阴、凌室、冰窖等,有专人处理有关事务。

  但冰块的保存率只有三成,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提高冰块的保存率,智慧的古人又发明了“冰井储冰”的办法。

  三国时期,曹操修建了冰井台专门用来藏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有对冰井台的详尽记述,冰井台一共有三座冰室,而每个冰室中都会有多个专门储冰的冰井,冰井和水井类似,利用地下温度来储存冰块,下方设置有专门的排水装置,每个冰井深有15丈,冬季将大量的冰块储存于内,随后密封,到了夏天冰块的损失率也不会过高,人们就能充足的利用冰块来降温降暑。

小小的一个冰鉴,既是冰箱也是空调。

古人的避暑妙招——冰鉴

  有了冰块,自然有专门的器具盛冰,西周时期人们在有了藏冰的方法后,了解到冰能吸热制冷,于是就有冰鉴这件巧夺天工的器具,冰鉴一般是用木头或青铜制作而成,外形是盒子状,造型精美,纹饰繁杂,看起来格外别致。

  在某热播的历史剧中,就出现过冰鉴,内部中空,鉴内会有一缶,鉴缶之间的空隙是用来装冰块,里面还会用铜片或者铅包裹,冰块放入后可以整日不化完,而将冰鉴放在房间里,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和我们现在和空调差不多,而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达到冰镇效果,这样皇帝在大热天也能吃到冰凉爽口的食物,因此冰鉴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冰箱”了。

  古人也是把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小小的一个冰鉴,既是冰箱,也是空调,虽然技术尚不发达,但人们还是竭尽所能的为炎热的夏天创造更多的清凉和快乐。(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