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高光”再次打在李宏塔身上:这位72岁的老人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过“七一勋章”。
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光”家庭,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的宝贵本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守常”是李大钊的字,亦是李宏塔一辈子的执着追求。
“守常”就是守护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
【活在老百姓中间】
李宏塔当过军人、做过工人,而后又在共青团、民政、政协等部门工作,一步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他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即便如此,家里却没有多少存款。每年单位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李宏塔捐赠的数额都排在最前面。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亲戚,低保户过年的饺子皮没着落、前来求助的下岗工人没带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看在眼里,无论如何都去帮一把。
【一根红线连着三代人】
在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他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李葆华多次教育儿子“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其家中的简朴也让人难以置信: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李宏塔告诉记者,“父亲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我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守常”就是守护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
【“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
在民政厅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下基层。很多同志都知道他的“反向工作法”: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
从群众家里出来,他再依次到各个部门座谈。
曾与李宏塔共事过的同志回忆:他从基层调研回来,常常穿着军绿色的球鞋、卷着裤脚,鞋上满是泥土,到了办公室,立即叫相关处室同志就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协商解决办法。
“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李宏塔说。
【“服务困难群众,是一件幸事”】
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的工作依旧与困难群众有关——分管机关扶贫工作。他带队的调研,是公认的行程满、节奏快,还喜欢四处“寻丑”“揭短”,专挑条件差的地方去。
即便年逾古稀,李宏塔还担任过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依旧为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在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广中,他深入全国多地基层调研。在一些地方,他“习惯性”地自掏腰包,慰问困难群众。“慈善就是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晚年的一件幸事。”他说。
“守常”就是守护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位同志向记者透露,给李宏塔送礼物是件难堪的事。
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身为一位“老民政”,他将日常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继续向前永不停步】
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宏塔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我会把勋章送到李大钊纪念馆,告慰李大钊同志。”李宏塔告诉记者,未来将是一段继续向前永不停步的旅程。“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来源:新华社 记者 陈 诺 白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