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382期 >2022-02-01编印

我县服务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工作在全区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刊发日期:2022-02-0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震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到企业基地务工。

  1月28日上午,全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在南宁市召开,全区7个市、县先后介绍了各自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作为南宁市唯一县(市、区)代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翟珊妹代表我县作了题为《“五服务”促就业创业  助搬迁群众稳脱贫》的发言,从5个方面介绍了我县2021年开展服务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工作的做法。

强化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  服务县外务工

  对有意愿及已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举办适需对用的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2021年累计举办技能培训班76期,培训搬迁劳动力1051人。抓好“线上线下”岗位推荐,年内举办了2场网络直播招聘会、18场现场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万个,促进了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2021年底,震东集中安置区实现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0.55万人,其中区外务工0.29万人、县外区内务工0.26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搬迁劳动力的44%。

强化岗位保障  服务就近进厂就业

  持续推进产城融合,集中力量建设农民工创业园,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园区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搬迁劳动力就近进厂就业。目前园区已建成69栋标准厂房,引进59家企业发展,其中28家被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提供55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就业2800多人,其中震东安置区劳动力476人。

强化点对点接送  服务到农业基地务工

  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通过社区就业服务站每天收集县内农业基地用工需求情况,落实专人采取社区广播、业主微信群和就业服务专用群推送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第二天农业基地用工信息,社区居民可到就业服务站或在微信群“点单”报名,就业服务站第二天负责安排车辆“点对点”接送劳动力到农业基地务工,形成了“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安置区800多名50岁左右、无技能、进厂难、找工难的无稳定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2021年,累计送工324批2.72万人次,到基地务工的劳动力每天人均收入100—300元,月收入3000元左右,年收入2—3万元。“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是探索帮助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的有效举措,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

强化个性化岗位设置  服务特殊群体就地就业

  针对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及弱劳动力,我县在安置区设立“新时代励志帮扶车间”“夕阳红幸福工坊”等17个就业点,通过“帮扶车间加工点+家庭分散加工”等形式,就地提供岗位1000多个,同时开发单元长、网格员、保洁员、防疫消杀等公益性岗位,帮助社区居民就地就业。目前,17个就业点每天带动搬迁户弱劳动力就业达7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弱劳动力就业272人。

强化政策扶持  服务自主创业

  出台倾斜安排搬迁劳动力就业的措施,安置区配套农贸市场的300个摊位,80%以上的摊位面向搬迁户安置创业;安置区配套的567间(栋)商铺及周边商业网点优先吸纳大龄搬迁劳动力就业。对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创业的搬迁户,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做好创业辅导服务,落实创业奖补政策,扶持其自主创业。2021年,累计培训206人,为27户发放自主创业扶持贷款304万元,对创业及带动就业的164户给予补贴122万元,231户搬迁户299人实现自主创业。

  2021年,我县通过贴心的“五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安置区有劳动能力的5724户搬迁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2021年12月,震东社区案例“建设可持续发展安置区  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成为广西2个入选全国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卢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