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时政总第1418期 >2022-06-17编印

振兴工坊 家门口的“指尖经济”
刊发日期:2022-06-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王小龙与韦秋平一起检查产品。(庞雅方 摄)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用活“乡土人才”这一杠杆,实现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考卷上的一个大考题。在城厢镇东安村,这里的村民们为驻村工作队提供了解题思路,不仅让东安村找到了人才振兴的发力点,还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以乡土人才的智慧让东安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4月23日上午11时许,在东安村振兴工坊的韦秋平工作室里,妇女们正在操作着智能缝纫机做着手工活,另一旁,淘气的孩子们正缠着妈妈讲故事。刚刚完成了上午工作的第一书记王小龙决定搭把手,充当孩子们的“临时奶爸”。孩子们安静后,女工们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村民吴培艺说:“之前还没有这个工坊的时候,我在家全职带孩子,当时家里就只有老公一个人在外务工,家里收入不多。虽然我也想外出打工,但是去的话就没有人接送孩子。感谢王书记建起了振兴工坊,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孩子有人陪、大人有活干,振兴工坊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让大伙多了一个可以聊天、遛娃的地方。驻村第一书记王小龙告诉笔者,振兴工坊与扶贫车间大有不同,成立振兴工坊的想法来自于东安村的村民们,村民们需要解决就近就业的问题,需要一个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里的地方。

  脱贫攻坚期间,由于没有企业入驻,东安村一直没有扶贫车间,留守在村里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们只能自发地承接一些编织加工厂的订单,但是没有固定场地,工作效率不高,这成了制约她们增收的主要障碍。如何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成了王小龙与驻村工作队急需破解的难题。

  说干就干,东安村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城厢镇党委政府与县教育局,协调到了5万元的党建联系服务费,将东安村小学旧址改造成了新的工作间,还联系到爱心企业,得到了一批编织设备支持。2021年底,在多方努力下,凝聚了村民与驻村工作队智慧的东安振兴工坊终于建了起来。随后,党员韦秋平当起了“创业”带头人,开办了振兴工坊里的第一个农民工作室,她利用自己多年来做编织手工积累下的人脉,解决了货源与销路的问题,打消了不少村民的顾虑,让大家能够放心的工作。

  不同于扶贫车间以企业和村“两委”为主导,东安村振兴工坊则是让农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通过村委提供场地与设备,让有志向带动群众致富的村民当“老板”,帮助村民在实现就近就业的同时,还能在农忙时节根据村民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工作时间,让村民在田里赚生活费,手上挣零花钱,扩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做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收入与工时挂钩,工作时间自由,还能带娃、唠嗑,振兴工坊众多的优点让群众的积极性活了起来。过去的就业工作是由驻村工作队拉着农户向前走,如今变成了农户推着驻村工作队往前走。

  据了解,下一步,东安村将继续以振兴工坊的创新思维为支点,着力培育农村创业人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农村创业人才为药引,“治”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顽症”,让广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推动我县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广。(陈建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