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综合总第1422期 >2022-07-01编印

暑假来临,这些防溺水安全知识请记牢
刊发日期:2022-07-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安全先行  远离溺水

  暑假期间,很多儿童青少年会选择游泳的运动方式,然而因意外溺水而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溺水的措施,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遇到有人溺水该如何应对?

  防溺水别疏忽,警惕这些高风险地点——

  4岁以下缺乏自我防护能力的婴幼儿(特别是学步期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有水渠、游泳池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江河环境很复杂,安全技巧要掌握——

  避免在陌生或存在复杂条件(水草茂盛、深浅不明或其他明确警告标志等)的水域下水,禁止在浅水或危险水域进行跳水等危险行为。

  学校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涉水安全和水中生存技巧的强化教育,可以选择在有救生员的游泳池或温泉进行活动、游玩。

  不会游泳的人应该使用救生圈、救生衣等各种帮助漂浮的装置,避免单独进入深水区域。

  海上游玩别冒险,防溺意识要加强——

  在海滩游玩时,应注意海滩的各种警示标志和救生员的各种语言、声音((哨子、广播)和旗语的警示,及时发现海滩的异常状况。只在有救生员的海滩游泳、戏水。

  特别重视对儿童或不会游泳者的监管和看护,保持高度的专心,避免任何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例如打电话、进食、戏水等。

  对不会游泳的儿童要实施可触及监管,即手随时可以触及到儿童。

  溺水情况早识别,应急救治要科学——

  应该及早发现和识别出现溺水的个体,并启动应急系统。

  当发现有人出现泳姿异常、拍水挣扎、头部在水中异常起伏或头面部朝下静息漂浮时,要立即通知附近救生员或拨打报警/急救电话,并组织现场人员开展救援。

  评估现场安全,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

  江、河、湖、海以及溪流等自然水体的水下情况十分复杂,不可盲目下水救人。施救者应在通知专业救援队伍之后,利用附近的船只、可漂浮物体和可及的救生圈、竹竿、树枝、绳索等救生装备进行救援。

  泳池、园林、鱼池等人工水体,在充分利用救生装备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下水游泳至溺水者处,安全接近溺水者,从背侧实施救援,避免被其抓抱而产生意外。

  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后,正确实施急救。

  对清醒的溺水者,在脱离水体后要监测病情,注意保温。对意识不清的溺水者,应迅速判断呼吸和循环征象(脉搏、肢体活动、发声等)。

  若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应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心跳(清醒、出现自主动作等)或专业人员到达现场。

  溺水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应到医院进一步观察、诊疗。

  只要大家有足够的警惕性,积极参加游泳和急救训练,注重涉水安全和生存的教育,重点看护好儿童及高危人群,并且能够在现场开展及时、科学的急救,就能够有效预防溺水的发生,并减少伤害。(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