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安县委、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工作部署,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十年,隆安创新实施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以“三区同建”推进产城融合,以“东西联动”促进县城开发,“一江两岸”开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全县经济大踏步前进,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隆安县用实干实绩克服了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等一个又一个难题和挑战,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交上了一份非凡答卷。
夺取脱贫胜利 全面实现小康
2020年,对隆安县来说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隆安县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千百年来困扰隆安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大山之下,2020名工作队员组建131个工作队深入村屯,到2016年3月,半年间,他们展开了新一轮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就此铺开。
全县完成识别并建档立卡贫困户26945户106795人,贫困村63个、贫困屯674个,全部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隆安县委、县政府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县、乡、村三级书记严格落实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遍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检查督导,解决问题。
脱贫攻坚期间,区、市、县累计派出近800名第一书记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与村“两委”干部入户听意见、办实事、解难题,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88个“空壳村”全部清零。7000多名帮扶责任人与全县26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进村入户,分析原因,宣传政策,因地因户因人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隆安县全面实施“一户一增收”产业就业扶持项目,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外出就业,自力更生增收脱贫。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修缮等,共完成危房改造2539户、搬迁5944户,做到应改尽改、应搬尽搬,全县100%农户住房有保障,全面解决了“住房难”问题。
千方百计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超过8亿元,改扩建薄弱学校项目205个,新建中小学校3所,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8300个;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教师近千名,“入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12家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推进118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备充实医护人员,尤其是为各乡镇卫生院配备1—2名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乡村医生,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面落实“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198”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为解决石漠化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隆安县实施跨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3.2万余名群众彻底告别了“看天吃水”的历史,全县42.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4%。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隆安县交出了一张亮眼的脱贫成绩单——2019年,全县6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945户106795人全部脱贫,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1.31%降至0。
融入新发展格局 经济大踏步赶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安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南宁卫星县城、南宁西部工业区等重大部署,积极主动融入首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东盟和“一带一路”发展,大力推进“一园一城一基地”建设,工业、农业迎来了大发展,全县经济迎头赶上,群众生活品质节节高。
这十年,隆安县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工业战略布局,形成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自治区A级工业园华侨管理区两大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了隆安工业发展根基。农民工创业园ABC三区标准厂房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引进了富利时、华宏水泥、三礼电子等一批优质企业;隆安华侨管理区形成农副食品和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大特色产业链,得力新能源、海大饲料等规上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今年还引进了比亚迪汽车综合试验场重大项目,在隆安工业发展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农民工创业园,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宽阔整洁的园区道路交错纵横,现代化的生产线有序作业……如今的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完善,到处绿意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企业搭乘隆安工业飞速发展的列车,按下了发展“加速键”。“现如今,我们厂的日产量比十年前高了近10倍。目前,工厂员工人数超200人,有100多个品规,经销商客户超百个。”广西药用植物园制药厂厂长罗朝亮说。
现有产业优势凸显,新的重大项目落地,在这股强大的助推力下,隆安县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7.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31家增长到2021年的60家;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93亿元,同比增长33.4%。这一个个生动的数字,述说着隆安工业发展的十年巨变。
这十年,隆安县因地施策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在河谷平原地区发展香蕉、火龙果、柑橘、香米等特色种植,在石山地区发展育肥牛、肉鸡、肉猪等特色养殖。同时,以基地为抓手,以示范区为带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县水果总面积达34.85万亩、产量70.78万吨,相比2012年水果面积18.93万亩、产量24.04万吨,分别增长84.1%、194.4%,产量大幅提高。其中,香蕉种植面积11.36万亩,柑橘类种植面积14.27万亩,火龙果种植面积7.26万亩,这三类水果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果总面积的90%,成为全县水果的中流砥柱。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37个,“隆安火龙果”“隆安香蕉”入选自治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7个农产品获得广西农产品品牌。
隆安县大力引进养殖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养殖户与企业合作,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实现了从小农散养到规模化养殖发展。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企业(养殖场)达165个;年出栏家禽2万羽以上的企业(养殖场)达399个;肉牛存栏量达300头以上的企业(养殖场)1个。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2.6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2.16亿元。
这十年,是隆安县经济大踏步赶上的十年,是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十年。数据显示,隆安县GDP从2012年的49.6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2.12亿元。如今的隆安,发展的基础更好、动能更强、底气更足。
“一江两岸”梦成真 人民美好愿景成现实
一江穿城过,两岸起新城。隆安人民对于县城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十年间从梦想变成现实。
“十三五”期间,隆安县集成使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新型城镇化政策,在县城震东片区策划实施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全力探索“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到县城的路子,以“三区同建”实现产城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奏响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乐章。
从空中俯瞰,隆安老县城与震东集中安置区仅一江之隔,与附近的农民工创业园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之”字。从6.8平方公里扩大到18平方公里的县城版图,正是隆安县“三区同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交出的成绩单。
城镇需要“脉络”相通,隆安县在震东集中安置区规划了13条道路,形成“四纵七横三桥两进”的交通路网,形成了直连直通、安全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022年7月1日,隆安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正式开放运营,填补了隆安县综合性大型室内健身场所的空白。近年来,隆安县配套建设完成3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解决了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投入资金建设隆安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综合楼和后备应急医院,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增强了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七一公园的建设,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休闲环境……
从交通到供水、供电、通信等,从教育、医疗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安置区的市政设施与县城市政设施一体化规划,充分考虑了安置区、县城新区、产业园区长远发展。
距震东集中安置区1公里之遥,是正在建设拓展中的农民工创业园。这里按照“1栋安置楼配套建设1栋以上标准厂房,1栋标准厂房引进1家以上企业,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目标,精准招商,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建立工厂式、车间式扶贫车间,充分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并且一步到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前,2万多搬迁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源,69栋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吸引了59家优质企业进驻,提供就业岗位5500多个。
一个项目激活一座城,隆安用智慧和实干为人民打造美好家园。数据显示,隆安县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7万增加到2021年底的11.33万;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26.4公顷,绿化覆盖率从2012年末的36.62%增加到现在的39.46%。
城镇的变化隆安群众看在眼里、喜上眉梢。“隆安县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如今高楼林立,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震东社区居民陆义国说。
十年征程结硕果。隆安县甩掉穷帽子、实现小康梦,正是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知重奋进谋发展,同心同德谱新篇。当前,隆安县全县干部群众锐意奋发,砥砺前行,正以火热的激情奋斗在充满希冀的崛起之路上。(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