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学总第1472期 >2023-01-06编印

诗心
刊发日期:2023-01-06 阅读次数: 作者:​梁朝将  语音阅读:

  第一次接触诗歌,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一首诗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上了三年级,课本上又多了好多首诗,其中就有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由于当时年幼,阅历尚浅,听了老师的多番解释,始终不解其意。然而,只因这些古诗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很悦耳,故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便深深爱上了古诗。

  我爱诗,不是一般的爱。上初中时,每天早读时间,打开语文课本读古诗,是我三年初中生涯里的“保留剧目”,虽然不甚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却读得很虔诚,很认真。我不仅仅爱古诗,对新诗也很钟情,至于词、曲和楹联,可以看作诗的延伸抑或广义上的诗。

  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不再为应付考试或者登台表演而读诗背诗了,是时候和诗说声“拜拜”了。没想到过不了多久,又重新迷恋起诗来,于是,又忍不住诱惑把“读诗生涯”继续下去。

  为了读诗,每次去县城,进一趟新华书店是必不可少的。每见到有关诗的书,只要自己看中的,无论多贵都要买下。去朋友家串门,外出走亲戚,见到主人当成废品丢在角落里的书,定睛一看,竟是一本《唐诗三百首》,顿时欣喜若狂。于是,小心翼翼拂去灰尘,将其“窃”为己有——“窃书不算贼”,这可是孔乙己老先生亲口说嘀哦!

  二十年来,我先后在书店买,在亲戚家“窃”,竟然积累下不少诗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宋词选注》《元曲精选》《近代诗一百首》等。我收集诗的另一个途径是剪报和抄录,每次在报纸的文艺副刊上看到好的作品,无论是旧体诗词,还是押韵的,不押韵的现代诗,只要瞧着顺眼心里喜欢的,我就剪下来,按照内容、题材,形式分类妥善保存。以后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慢慢欣赏。如果报纸是借来的,看完后必须归还主人,只能用笔抄下。

  由于爱诗而长期读诗,每读到投入时,便沉溺到诗的意境中而难以自拔。放下诗卷,意犹未尽,于是又产生了写诗的念头。为了写诗,特意买来入门参考书来看,而后摆出一副郑重其事的姿态:我要写诗了。明明知道格律诗无非讲究些押韵、对仗、平仄之类的规则,打油诗的要求相对宽些,只需押韵和起承转合即可,而每次想写时,即使绞尽脑汁咬断笔杆也无济于事。偶尔也想换一下口味写现代诗,却整天写不出一句像样的话来。说句实在话,我除了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外,对唐宋以来的诗词并不陌生,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我都烂熟于胸,南唐后主、易安居士、苏东坡、辛弃疾、萨都喇等人的许多名篇名句我都能倒背如流,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通感、比兴、互文等手法更是如数家珍。然而,如此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却难有佳作问世,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本地有很多文艺爱好者见到我如此虚心好学,都普遍认为我是个可造之才,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特别是那帮写古诗和楹联的老学究,见到身边很多文艺青年很少读诗,他们不是唱流行歌曲,就是跳迪斯科、霹雳舞,不是沉溺在金庸、古龙的“成人童话”中,就是迷上琼瑶的缠绵和岑凯伦的“言情小说”,唯独我喜欢古诗,内心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亲近感。然而,无论人们如何对我奉若神明,老学究们如何对我寄予厚望,也无论我个人如何努力,仍然写不出像样的诗作来。

  从小学二年级读到的第一首诗到现在,一眨眼就是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来,我写过格律诗、打油诗,还写过不押韵的自由诗,各种内容,各种题材都有,而且数量不算太少,遗憾的是,却没有一首是合格的。步入不惑之年,自感经过的,见过的事多了,早年的激情逐渐趋向理性。于是,才深深地感悟到:诗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写诗靠的是才气和悟性,像我这样缺乏才气,悟性又低的人,单凭爱好和热情永远写不出好诗。

  这几年来,我不再买诗、剪诗、抄诗了,更很少写诗了。我想:既然不是写诗的料,何不放低身段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工作,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若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善待生命,去感悟生活,去洞察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心态,也未尝不是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