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学总第1505期 >2023-05-09编印

壮族鸿儒刘定逌的隆安情缘
刊发日期:2023-05-09 阅读次数: 作者:​黄连芳  语音阅读:

  雁江镇福颜村位于隆安县西北部。这里有闻名遐迩的孔明井;有妇孺皆知的卢孔灿墓;有流传甚广的壮乡鸿儒刘定逌(yōu)的故事。而卢孔灿墓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刘定逌撰写的墓志铭,福颜村驮厚屯也因为刘定逌在此开设私塾传道授业解惑而被外人所熟悉。

  刘定逌(1721—1806),字叙臣、叔达,号灵溪,壮族,广西武鸣县太平乡葛阳村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宫,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刘定逌鄙视权贵,刚直不阿,同情平民百姓,有关他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在流传。乾隆二十二年,刘定逌“载书五车”归乡里。刘定逌离京返乡后,先在隆安县驮厚村办私塾,后在家乡葛阳社学授徒糊口,不久被思恩府聘为阳明书院山长。乾隆二十八年主讲浔州府浔阳书院(址今属桂平)。乾隆四十年掌教桂林秀峰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主讲宾州(今宾阳)书院。

  刘定逌从事教学数十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嘉庆九年,广西举行乡试后,特别邀请84岁高龄的刘定逌重赴鹿鸣宴。由于他以乾隆九年乡试第一名举人的身份参加这个宴会,时人对他极为尊重。时任广西巡抚张百龄,手书“玉清尊宿”四字表其门。

  雁江镇福颜村驮厚屯卢孔灿祖上“俱以农起家,世有隐德”,“种学力文家渐裕,力构祠宇置学田,督诸子弟诵习其中”,卢孔灿“性和厚,事父母以孝闻”。卢孔灿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757年,刘定逌辞官返乡后,他立即和乡亲们前往武鸣盛情邀请刘定逌到驮厚屯办私塾。卢孔灿去世后,他的墓志铭正是壮族鸿儒刘定逌所撰,墓志铭落款写到“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加二级前翰林院清书庶吉士乾隆甲子科解元重宴鹿鸣八十四岁老人年通家弟灵溪刘定逌顿首拜撰”,由此可以窥探到刘定逌与隆安的一些渊源。

  刘定逌在隆安教书期间写了一首诗:《隆安江上遇梁生乔楚赋赠》,诗中写道:“时温《论》《孟》两三句,日课童蒙四五人。莫谓山中无事业,等闲教书即经纶。”这首小诗可以说是刘定逌对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生涯的精辟论述。

  教书期间,刘定逌经常帮人写请柬、条幅、中堂、对联等。他为学校写的一副对联是:为学在变化气质;立言要含足精神。而在一位李姓老太婆家的中堂上,至今仍悬挂着刘定逌为她先辈书写的对联:要将兰茝申殊契;不遣丹铅告小疲。钤印:字叙臣号灵溪、解元进士太史氏章。

  刘定逌在驮厚屯的教学大约持续了两年,1759年回到家乡建葛阳书院。虽然刘定逌在隆安教书的时间不长,但他的过人才情和睿智故事却在隆安广为流传。在1987年刊印的《隆安民间故事集人物传说》中就有四篇有关刘定逌的故事。

  其中一篇写道:刘定逌辞官后到隆安县达厚村设馆教徒。一日,与众徒骑马往下颜圩,路旁立有一碑,逌骑在马上看了碑文,暗记在心,对其徒曰:“适才墓碑之文,我全读完而记矣!”众徒不信,叫他写出后,拿去对照,果然一字不差,始服。原来他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能。其徒就有当时文名冠著隆安全县的梁翘楚等。

  还有一篇写道:传说刘定逌,才智过人,过目不忘,深得皇帝的宠爱。有一次,国外给清皇进贡了一对精致的水桶,皇上非常喜爱,特令群臣前来欣赏。在群臣大拍皇帝马屁,齐口赞誉水桶之时,刘定逌突然砸烂了一只水桶。群臣大惊失色,皇上也睜圆着双眼望着刘定逌。而刘定逌却微笑不语。皇帝怒气冲冲地问道:“你为何砸烂朕的水桶?”刘定猷答道:“自古以来,只有一桶(统)江山之说,哪有双桶(统)江山之理?”皇帝听了,暗暗点头称赞刘的才智。

  类似的民间传说故事除了隆安,别地还有很多。刘定逌是儒家学者,他的主要成就在儒家学术研究上。为什么会在民间出现那么多的睿智故事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刘定逌回乡之后,一直在家乡日课童蒙,乡梓故土的父老,都以刘定逌为荣,他们愿意把子弟送到这位“博导”面前接受教诲,他们更乐于传颂关于刘定逌的种种逸事。

  民国二年《隆安县志》记载:刘定逌,博学能文,喜导后进,尝开塾授经于隆安驮厚村,从者甚众。迄今已逾百载,邑之学者犹称道弗衰云。

  刘定逌在隆安设馆授徒已经过去两百多年,然而他的故事依然在隆安乡间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