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学总第1505期 >2023-05-09编印

钢板油印情思
刊发日期:2023-05-09 阅读次数: 作者:​蒙礼良  语音阅读:

  人一上了年纪总爱“忆苦思甜”。这不,看到现在已普及了的电脑打字、激光打印机、复印一体机等现代化的印刷方式,就激起了我对几十年前用钢板油印日子的追忆。

  钢板是誊写钢版的简称,用铁笔蜡纸在钢板上刻字,俗称“刻钢板”。蜡纸刻好字后,用或红或蓝或黑的油墨印出文字,叫作“油印”。在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基层单位和学校翻印学习资料、会议文件等都需要刻钢板油印,它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之一。

  我初识钢板油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我读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学生上街贴标语、散发传单等,标语用大毛笔写,传单则是油印的。学校一些年龄较大的同学负责刻钢板,他们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熟练地拿着铁笔在蜡纸上一笔一画地刻字,刻满一张蜡纸就用竹片或硬纸板夹住蜡纸两头,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课桌上,蜡纸下面放一叠裁好的红红绿绿的各色纸张,蜡纸上面放匀油墨,用油刮子轻捺几下,试印几张,觉得字迹清晰、着墨均匀就可以正式开印了。油刮子一捺掀起蜡纸的一头,取出印好的纸张,放平蜡纸再捺,红红绿绿的传单就这样制成了。我和几个年纪较小的同学是没有资格执笔刻字的,只能在油印时做一些裁纸、放纸、取出印好的纸张等简单的工作。有时也学着拿油刮子试印几张,但没几下手就沾上油墨,脸也成了“花猫脸”,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油印时油墨飘香沁人心脾,那油墨独特的香味至今还令我难以忘怀。

  我真正能够刻钢板是在10年之后。1976年3月,我参加县农建兵团,先是在连里开挖土石方、挑土,还学会打炮眼、放炮,后来调到营部。“七一”建党节要搞表彰,营领导见我写字字迹还算端正,就叫我刻钢板印奖状,在空白奖状上印上“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被评为‘农田基本建设先进集体(个人)’”等字样,集体、个人共两个版本。刻钢板这活儿我是见过,但没有亲手干过,但是既然领导交代下来,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干了。刻钢板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下笔轻了字迹就印不出来,即使印出也是字迹模糊不清,下笔重了就会划破蜡纸。开始时由于不得要领,铁笔不听指挥,深一笔浅一笔,在刻坏了三张蜡纸后才开始顺手,折腾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印出较成样子的奖状。

  后来我转到公社农建兵团,在团部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搞宣传工作,刻印学习资料、文艺宣传材料等。那时最简单的油印工具就是一块裸体钢板、铁笔、蜡纸及橡胶油刮子。有时橡胶油刮子坏了就用芭蕉树皮代替,方法是取一块较平直的芭蕉树皮,削成约20厘米长、15厘米宽的油刮子,手执的一边边长稍短。用这种刮子沾上油墨在蜡纸上平滑地捺,也可达到较满意的油印效果,不过印速较慢,印一张纸要捺两三下。油印这功夫不论用哪种油刮子,都要用力均匀、方向垂直,否则会印出双笔划的字迹来。在刻钢板时若不小心铁笔勾破蜡纸,要采取补救措施。针尖大的破洞,可点燃一根火柴吹灭明火,把火柴杆上的炭火放进破洞烘烤,使破洞周围的蜡质熔化堵住小洞,稍大的破洞则点熔蜡烛滴一小滴蜡汁补洞。

  1985年我转到镇政府工作,接触刻钢板油印更多了,设备也较好了。过去用的是裸体钢板,现在用的是木框嵌镶的钢板,用起来方便舒适,还有手动油印机。

  手动油印机上有固定蜡纸的纱网架子,蜡纸就贴在纱网上,还有固定纸张的夹板。操作时手执随机配套的油滚轮把手,将滚轮在纱网上来回滚动,印速比用油刮子快一倍以上。由于油滚轮不与蜡纸直接摩擦,因而可延长蜡纸寿命,印300-400份蜡纸也不损坏。

  当刻印镇人大会、党代会的会议材料较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时,领导就会安排另一个同事来帮手。那同事刻钢板常用仿宋体字,字迹较端正但速度稍慢。我惯于半草半楷,速度较快但字迹不够工整。我看了红色小说《红岩》,其中的“狱中挺进报”章节描写这么一个情节:成岗看了黄以声将军偷传过来的报纸后,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的消息,用仿宋体字抄写在一张纸条上传给狱中同志看。“放风”时,高度近视的胡浩在墙角聚精会神地看字条时被当场抓住,特务们严刑拷打逼他承认字条是谁写的,继而查出狱中地下党组织。为救出胡浩,保护狱中地下党组织,早已暴露身份的齐晓轩挺身而出承认字条是自己写的。特务头子杨进兴就让齐晓轩写字,齐晓轩用铅笔流利地写下几行仿宋体字,经上级特务机关鉴定,字条字迹与齐晓轩写的字迹一致。为何齐晓轩能做到以假乱真,原因是齐晓轩和战友们研究过成岗写仿宋体字的特征并一直学着他的字迹。通过这个情节,我觉得仿宋体字并不很难学,就试着一笔一画地写仿宋体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刻写仿宋体字也有些像模像样了。

  镇里召开代表会议,除了会议材料外还要刻印代表出席证、列席证、主席团证等,规格一般是长15厘米、宽5厘米,在下端2.5厘米处开叉。刻好版本后分别用红、粉红、绿色或黄色绸布油印,然后剪成一个个证件,就像影视中开国大典上开国领袖们胸前飘动的红绸出席证。这些证件用扣针别在与会人员的胸前,随风飘起一片红红绿绿,也是当时会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0年镇政府购买了一台铅字打字机,该机比较笨重。使用时在打字机滚筒上装打字蜡纸,盯着字盘上倒立的反体铅字选字,按动手柄一字一字地打到蜡纸上。虽然初学者速度较慢,但字迹规范工整。从此以后刻钢板这活儿在我们手中算是“寿终正寝”,能刻再漂亮的仿宋体字也已成为“屠龙之技”,由此不免感到一丝遗憾。不过,铅字打印机的风光也不长,几年后县城就有电脑打字了。翻印材料去电脑打字店,打一张蜡纸3.5元,一个乡镇级大型会议材料2~3天就可打印完,节省很多时间。现在更是今非昔比,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都普及了电脑,配备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彩色扫描及每分钟可打印(复印)20份一体机的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看着现在先进的打印设备,忆起过去的钢板油印工具,真是沧桑巨变,不免感触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