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总第1527期 >2023-07-28编印

“收获希望与未来”——走近高温下坚守的奋斗者
刊发日期:2023-07-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编者按 7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连日来,南宁高温炎热,勤劳的劳动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挥汗如雨,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转,展示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即日起,南宁日报推出“走近高温下坚守的奋斗者”系列报道,反映多个行业、领域劳动者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向高温下坚守的劳动者致敬。

  高温天气下,在南宁市有这样一群“收获者”,他们奋斗在各自战线上,忙碌在田间地头中,挥汗如雨,默默耕耘,只为了希望和丰收。

农民:开镰忙“双抢”

  夏日炎炎,热浪滚滚。日前,早稻迎来成熟收获期,农户抢抓晴好天气,驾驶农机陆续开镰收割。稻香四溢、机声隆隆,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双抢”景象。

  今年的宾阳县新圩镇气候适宜、雨水充足,水稻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加上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地和农民的精心管理,产出的大米品质优、口感佳,深受市场欢迎。在抢收早稻的同时,抢种晚稻也同步进行。村民驾驶农耕机在收割好的地块上耙田起垄,准备开始播种作业,轰隆隆的马达声在田野回荡。

  在上林县白圩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该镇高长村农民黄秀梅最近特别开心,经过一番辛苦劳作,她家的水稻颗粒饱满,喜获丰收。“半年的辛苦耕耘,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黄秀梅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与满足。“7月中旬正是南方农忙之时,农民这时正着手收割稻谷,抢种晚稻。”上林县白圩镇高长村第一书记张远飞说。

  烈日当空,马山县周鹿镇坛沙村稻田一片金黄,轰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大片水稻经过机器的加工“变身”为饱满的颗粒,该村农户徐显灵用麻袋麻利地装好稻谷。“抢收抢种,每天都忙个不停。”徐显灵笑着说。部分村民已将收割好的稻谷进行晾晒,并为晚稻的种植做着准备。颇有耕作经验的徐显灵告诉记者:“晚稻要在大暑前后开始种,避开寒露风,这样收成才能好。”

种植大户:收获累累硕果

  眼下,我市各大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季。种植大户与工人们忙碌在大棚内,收获累累硕果。

  在位于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的广西泓源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大棚内,一排排葡萄藤架排列整齐,一串串果实被套袋裹着挂在枝头。基地负责人黄世教正指导工人对葡萄进行分拣、包装。在太阳暴晒下,大棚内的温度远超棚外,大家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今年的阳光玫瑰品相好、销量也好,基地繁忙时用工超过100人。”黄世教说,他花了4年时间种植了123亩阳光玫瑰葡萄,今年有73亩葡萄挂果,预计产量10万斤,产值达230万元,“这个收成我很满意,期望基地能有更多的收获,惠及更多的乡亲,带领他们增收致富。”

  艳阳高照,宾阳县种粮大户郑成功来回奔波在田间地头。郑成功是一名“80后”,也是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非常看好当地古辣香米的发展前景。推行良种良法、发明机械化木糠育秧技术、推行“旱旋”耕地技术、实行“稻稻肥”规程……这些年来,郑成功不断探索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生产队伍,配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以“绿色水稻种植规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优质水稻高产高质高效生产。2021年,郑成功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农技专家:“送课到田”深耕沃野

  盛夏,正是早稻、夏令水果收获的季节,在收获的背后,是农技专家与农民一起顶高温、战酷暑的身影。

  在马山县永州镇三村村的稻田里,县里几名农技专家正蹲在田边检查水稻抽穗情况。“不错,看来我们的稻瘿蚊防控培训还是很有效的。”57岁的马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覃品军露出舒心的笑容。

  去年9月,永州镇三村村水稻突然出现大面积虫灾,殃及晚稻。“我们发现虫害是稻瘿蚊,当时受灾不轻,大家都很揪心。”覃品军说。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病虫害交锋37年的他不定期前来指导农民分辨虫害、指导用药、病虫害预测预报,帮助农民“从虫口夺粮”。“现在稻瘿蚊已经绝迹了。按现在的长势,预计每亩产量约850斤,今年将迎来丰收。”覃品军乐呵呵地说。

  近日,隆安县的7万多亩火龙果陆续进入采摘期,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也已经忙开了。5000多亩连片开发的基地里,一垄垄整齐的火龙果树绵延至视线的尽头,色泽鲜艳、成熟待采的火龙果悬挂枝头,基地工人穿行在田垄间,剪果、装筐、装车,忙碌不停。

  正值基地火龙果集中采摘上市,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裁苏秀清的脚步也忙碌了起来,她时常脚踏滚滚热浪深入基地指导农户采摘火龙果。苏秀清还是该公司的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她坚持走科技发展道路,在培育火龙果上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系统,建立了火龙果可视化溯源体系,以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带动农民,积极探索“五金”新路径,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苏秀清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让科技帮扶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农业更智慧、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