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综合总第1568期 >2023-12-26编印

“志愿红”点“靓”文明村
​——隆安县那桐镇那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工作案例
刊发日期:2023-12-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那元村位于隆安县那桐镇东部,全村共8个自然屯536户2278人,村委设立党支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积分超市。2020年以来,那元村坚持发挥党建引领、团队带领、大学生挈领作用,强化组织保障,用好活动载体,壮大服务队伍,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焕发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那元村获评南宁市文明村、自治区卫生村、自治区三星级党组织。

党建引领聚合力让“志愿红”融入“党旗红”

  一是实化“两个责任”。以推动文明实践站建设“六个有”为目标,成立那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机构,实行书记责任制、专人负责制,以书记抓党建引领文明实践,明确“两委”委员专抓专管,组建第一书记、村党员示范带头,吸纳致富带头人、大学生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群体参与的8支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形成书记带头的“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确保文明实践有人管有人抓有实效。二是细化“1+n”工作法。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以党员活动日、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将文明实践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大盘”统一谋划部署、统一调配力量、一体推进工作,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中统筹安排经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立年初定目标、每月“一统一报一公示”的工作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组织领导、亮化服务内容、量化活动次数。三是优化“3+2”功能设置。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轴心”,横向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儿童家园、残疾人之家等基层阵地,盘活公共文化、校园闲置资源,规范设置理论宣讲室、教育服务室、科技与科普室和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场所,“3室2所”功能一应俱全,助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队常年为村民提供免费服务。

团队带领增效力让“志愿红”暖心“小家园”

  一是立足凝心铸魂领学送学。发挥社工力量,以“社工+”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依托农家书屋平台,打造“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农家书屋+送书上门”“农家书屋+课后服务”等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开展书画展、科普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建立书屋阅读流动站,定期定点定量到8个屯开展送书服务,推出放学后延时志愿服务,让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课后活动课堂、学习场所,360多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村民多读书、陪伴孩子们读好书,为17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助学纾困,实现“家门口”阅读、“零距离”阅读。二是立足乡风更淳引育培育。发挥“一组三会”作用,在全村推广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群众组织为支撑的“1+N”管理服务模式,整治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引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与道路整治、卫生清理、文明宣传等公益活动,用积分记录文明行为,通过“感恩超市”累计兑换2000积分,助推村民养成文明习惯,形成良好民风,涵养文明乡风。三是立足“获得更多”用心服务。围绕群众需求,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策宣传、扶老助残、抗旱救灾、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统筹调配“志愿红”带群众开展送文化、送健康、送关爱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联动部门为群众办好污水治理、公共活动场所硬化、拓展产品销路等实事,推动志愿服务与“接诉即办”、便民惠民工作有效衔接。三年来,那元村坚持推进“两带一联”工作机制,志愿服务队走访入户、服务上门,为村民解决11件重大民生问题,精准性、多样性、实效性的志愿服务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青年挈领激活力让“志愿红”绽放“青春花”

  一是搭建平台聚人才。创建“那元之光”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每年通过微信群定期招募返乡大学生,从村集体经济中划拨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探索实施大学生议事协商工作法,入团的大学生们充分利用自身时间、知识技能、社会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务实高效的团队建设吸引了浪湾、那门、定江等周边村屯大学生主动申请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人数从初期3人到十几人,如今已登记在册100多人。二是分类并举育新人。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从美术、音乐培训等暑期公益课堂,拓展增加防溺水知识、篮球兴趣班、手工制作美食等内容,面对小龄孩童生活能力较弱的情况,增加学习洗衣服、剪指甲、梳头等日常事,面对大龄孩童精神世界培养,增加阅读分享、科普讲座等内容,持续开展“认识大学”“走进大学”等活动,分享大学学习生活,向孩子们传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截至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青少年累计服务1200多人次。三是注重实践助振兴。结合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返乡大学生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文明创建、乡村治理、家乡建设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农业基地、田间地头探寻“致富经”,走进百户评比“最美庭院”,走进困难群众慰问济困,帮助孤寡老人整理卫生、送医送药,累计12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服务3500多人次,用实际行动守护“一老一小”、智助产业发展、共绘家乡美景,以“青春微光”助力乡村振兴。(曾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