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综合总第1569期 >2023-12-29编印

他们用爱诠释幸福家庭的真谛
刊发日期:2023-12-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宋桂玲辅导女儿写作业。

  “来,姐姐别分心,认真朗读一会就准备听写了……”客厅的小书桌旁,一对母女在认真完成语文作业。

  “弟弟注意姿势,头不能太低了……”另一侧,爸爸在辅导弟弟之余,一边手轻轻抵着孩子后背,不时提醒他注意书写姿势。

  12月26日晚,笔者来到泰鑫世纪城小区,走进荣获南宁市第一届文明家庭称号的宋桂玲家中时,看到的是这样日常而又温情的一幕。

  宋桂玲,隆安县城厢镇国泰社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她与丈夫劳祥佳相濡以沫、互敬互爱,携手并肩面对生活磨难,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开了幸福之门,绘就了一幅美好的家庭生活画卷。

“他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2020年9月,宋桂玲初到国泰社区工作,她用勤勤恳恳、乐于学习的态度,很快适应了从未接触过的社区工作,并积极投入到人口普查工作中。普查工作对一个刚接触基层工作的女同志来说困难重重,如没有群众基础、不了解社区情况、普查面广、人手有限单独开展普查、晚上入户普查等。面对种种困难,职场新人宋桂玲没有退缩,她任劳任怨,将问题逐个击破,很好地完成了普查工作。这一切,离不开丈夫劳祥佳的理解与支持。

  在几个月的入户普查时间里,在水利局工作的劳祥佳主动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每天晚上都陪同宋桂玲入户开展普查工作,直至入户工作完成。回想起来,宋桂玲对丈夫充满了感激,而劳祥佳也只是淡淡地说:“人口普查工作很重要,又很繁琐,不管是出于工作还是安全考虑,我都必须陪着她,让她安心。”

  正是他们这种你中有我的支持理解,凝结成了润物无声般的关切,让这个家庭的幸福更有温度。

“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都不放弃”

  2018年,宋桂玲的小儿子刚出生三个月就被检查出听力重度残疾。这个病症,就意味着不能听到,无法说话,儿子的未来堪忧。可夫妻俩并没有放弃,一直坚信只要还有希望,就尽全力救治。短短几个月,他们带着孩子跑了多家医院,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及社会爱心基金的帮助下,儿子顺利完成了人工耳蜗手术。

  术后夫妻俩不辞辛劳、不断摸索为小儿子做康复训练,通过查阅书籍、网上学习再和康复医生沟通探讨,从给他建听到不断地引导他学会“听”到听辨各种声音:“当时我们家附近还是一大块建筑工地,每天我们就抱着儿子,教会他听辨各种声音,培养他的听觉习惯。”

  慢慢的,孩子对各种声音都有了反应和认识,也让夫妻俩有了信心——教会儿子开口说话!

  可当真的实施起来的时候,难度非常大。起初,儿子不知道张嘴,更不知道发声。夫妻二人就是不放弃,拿儿子的手顶住他们的喉咙,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教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十遍,百遍,千遍……

  终于有一天,儿子含糊不清地说出了“好吃”,宋桂玲激动得快要落泪。就是儿子的这一句“好吃”,两人信心更足了。几年来,他们和儿子一起努力,坚持不懈,克服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现在儿子小哲不仅学会了很多话,还说得越来越清晰、流利,所有艰辛付出最终都有了回报。

  2020年4月不幸又一次降临,宋桂玲大女儿查出了中度耳聋。夫妻俩悲伤过后,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带着大女儿走上求医治疗之路。带上助听器后的大女儿没有了从前的活泼开朗,宋桂玲耐心地鼓励孩子,和丈夫带着孩子走出去接触人群,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发不准的音,又一个一个地帮大女儿纠正,终于五岁半的大女儿重回到幼儿园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说起过往的艰辛,宋桂玲很激动,很骄傲,也包含了多年的不易,她心里满是庆幸和感恩:“一路走来很难,还好我们没有放弃,相信每个父母的都会为孩子付出的,我们很平常,并不伟大。“

“我们家能有今天离不开他”

  宋桂玲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丈夫正投身于紧张的扶贫工作中,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宋桂玲总是理解、支持,从无怨言。为了照顾好家庭,宋桂玲毅然关掉了原本在镇上经营的家用电器店,在家安心照顾孩子,孝顺公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劳祥佳积极响应单位号召,自愿前往社区,冲在了疫情防控的基层一线。那时他们的二孩已出生,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宋桂玲一人身上。她的贤惠和支持,也得到了丈夫的深情回报,只要他在家,都会积极做家务,看顾孩子,好让宋桂玲歇口气。采访中,笔者能感受到宋桂玲对丈夫的依赖和感激:“一个家庭的幸福,不是单凭谁的付出。要是没有他,我们家也没有今天。”

  宋桂玲无怨,劳祥佳无悔,一个把孩子照顾妥帖,一个出色完成工作。他们把这称为“同频”。正是他们对家风的悉心培塑,焕发出了经久不息的蓬勃朝气,才让这个家庭的幸福更有生机。

  有一种浪漫叫“夫妻同心”,有一种力量叫“并肩作战”。宋桂玲夫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阳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诠释一个基层普通家庭的幸福美满生活。 (文/图 潘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