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583期 >2024-02-23编印

深深扎根一线 让搬迁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记隆安县人大代表、城厢镇人大主席、震东安置区联合党委书记何为
刊发日期:2024-0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何为(右二)在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王 旭   摄)

何为(右二)在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王 旭   摄)

  打造“楼栋管家”先锋队;创设“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送工模式;心系“一老一小”,建设“长者食堂”,搭建“震东社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在隆安县震东社区任职以来,隆安县人大代表、城厢镇人大主席、震东安置区联合党委书记何为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安置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为了实现“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何为带领社区干部投身一线、扎根基层,办好民生“关键小事”,让安置区居民由“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向“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转变,过上了好日子。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  打造“楼栋管家”先锋团队

  为了方便解决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震东社区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第一时间感知民意、倾听民声,了解安置区搬迁群众的生活诉求,让居民融入社区生活?

  以震东社区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基点,何为和人大代表、社区干部探索打造“楼栋管家”先锋团队,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及时掌握居民诉求、问题、困难和意见。

  “陆大哥,您在家吗?我是社区的‘单元长’,来看看您。”春节前,震东社区单元长李凤兰来到居民陆兴辉的家门口问道。

  几年前,陆兴辉查出患尿毒症,每隔一天就要去医院透析,“楼栋管家”入户时了解他的情况后,立即向社区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何为迅速帮助陆兴辉一家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还为他解决了就业问题。

  如今,陆兴辉的病情日渐稳定,生活状态持续向好,何为和网格员们时常来到陆兴辉家中了解他的近况。“我现在在公益岗位上班,不仅缓解了家庭的部分压力,还不耽误治疗,何书记和社区真是帮了大忙。”陆兴辉说。

  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委员林秋萍告诉记者,“楼栋管家”先锋队是由社区单元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每天不定时入户走访居民,尤其是对留守老人、儿童和特殊群体,及时将居民的诉求反映到人大代表联络站,推动问题的解决。

  目前,震东社区为43栋安置楼各配备1名楼栋长,为78个单元各配备2名单元长,各级人大代表也成为网格内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工作监督员、群众服务员,架起“连心桥”。

紧抓“后半篇文章”  创设“小梁送工”模式

  搬出来后,解决安置群众的就业问题成了摆在社区干部面前的最紧要任务。

  何为联合人大代表梁佳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探索创设“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小梁送工”模式,有效破解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社区居民陆武少就是“小梁送工”模式的受益人之一,回到家乡后就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在家门口就业,一方面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照顾家庭,留下来了就不想出去了。”陆武少说。

  “围绕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我们建立了‘小梁送工’就业模式,针对青壮年、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大学生和‘宝妈’等群体,梳理好他们的就业需求,积极对接企业,帮助大家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走出家门就有工作、有收入。”何为说。

  以人大代表梁佳为骨干的震东安置区就业服务团队,在2020年至2023年底累计送工1650批11.8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超1500万元。2022年,何为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拓展“小梁送工”就业服务至全县乡镇的意见建议》,引起隆安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如今,“小梁送工”模式逐渐向隆安县各乡镇和县内外企业拓展,实现了服务方式、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全覆盖,促进群众务工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何为和社区工作人员还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协助落实创业奖补等方式帮助安置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紧扣代表职责使命  关心关注“一老一小”

  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让老年人吃上一顿热乎饭,这是何为一直想解决的难题。

  在2023年震东社区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年度主题活动民情沟通会上,何为提出了《关于在震东社区建设“长者食堂”的建议》,并很快得到了落实。

  2023年11月,震东社区“长者食堂”正式运营。每到中午时分,震东社区长者食堂里人头攒动,一份份营养搭配的午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深受震东社区及周边老年人的欢迎。居民李光感叹道:“这里的饭菜好吃又卫生,我们很喜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还会送饭到家,太方便了。”

  隆安县震东社区第一书记黎华刚表示,“长者食堂”对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可享受一次3块钱的用餐补助,更好地实现养老助老功能。

  为了让安置区儿童健康成长,震东社区不断完善儿童服务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儿童保护工作,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社区以“家门口”的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因地制宜开展安全教育、公益课堂、儿童保护宣传等各类活动,带领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切实为儿童打造一个空间、服务、文化、制度友好的社区生活圈,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将社区打造成受孩子们欢迎、让家长们放心的成长乐园。

  “有党的好政策,有人大代表的关心,社区居民逐步融入了新家园和新环境,这给我们社区干部极大的信心和鼓舞。”何为说,基层代表最接近百姓的柴米油盐,最能够了解百姓的酸甜苦辣,我们要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守护好履职初心,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宣传员和服务员,用心用情打造多民族群众互嵌式幸福社区。(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