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为社区群众义务理发。(潘玲艳 摄)
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在2018年底完成安置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近年来,面对人口规模大、治理难题多等挑战,震东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寻求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路径,探索推行“1+2+N”志愿服务体系,破解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居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实效性不强等难题,精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以高质量志愿服务助推社区高质量发展。震东社区先后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自治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创建“小梁送工”志愿服务品牌,入选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案例、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典型案例。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增强“引领力”。坚持以“党建红”引领“志愿红”,找准志愿服务与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社区党委主心骨作用,探索推行“1+2+N”志愿服务体系。“1”即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党组织+爱心单位、企业+志愿者”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2”即震东安置区青年联合会、齐悦社工两个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策划等特长优势,链接社区和社会上的资源,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常态化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N”即N个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送医送学、送岗送工、安全巡防、卫生环保、助老扶幼、助残帮困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壮大“主力军”。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经济能人、文艺爱好者、创业返乡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不同行业领域人员,按照技能特长、服务项目意向以及居住楼栋等情况,加入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细则,规范制定志愿服务的服务流程和标准,由社区“两委”和两个专门志愿服务组织,定期召开各支志愿者队伍“例会”,跟进培育指导,不断提升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社区把志愿服务队员分成15个小组安排到相应网格,志愿者负责摸清网格内家庭及家庭成员情况,分类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以便组织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下沉到户、到人,确保志愿服务群众的“触角”伸到家家户户。目前,社区共建立“五老”志愿服务队、“小梁送工”志愿服务队、安全巡防志愿服务队、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等9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3500余人,全部进入网格参加志愿服务。
深耕志愿服务活动,扩大“服务圈”。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广菜单式服务,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着力打造“夕阳红幸福工坊”“桑榆蚕豆工坊”等作业工坊,组织开发适老、适残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实现“有所为”提供服务平台。培育“红领巾议事会”“四点半课堂”“七彩假期”等公益课堂,为搬迁群众子女提供扶智扶志教育服务。建设长者食堂、菜鸟驿站、爱心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提供为老助餐、送件上门、便民充电、共享工具等各式各样的贴心服务。实行“天天敲门”,为独居、失能、重残等老年人、残疾人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送医送药、心理安慰、煮饭煮菜、清洁卫生等服务。针对40~60岁年龄段、无就业技能、习惯干农活的搬迁群众,开展用工宣传、组织报名、订车派单、点对点送工等服务,打造“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累计组织输送13万人次到县城周边工厂企业、农业基地务工务农,帮助群众实现总增收超过1670万元。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教育宣传、爱心送考、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300余场,惠及社区群众2.8万多人次。通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织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圈。
完善志愿激励制度,激活“内生力”。厚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文化,强化激励褒奖,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采取服务积分方式,针对每位志愿者制作志愿服务记录卡,详细记录参加志愿服务情况并赋予相应积分,以积分记录美德、以积分兑换服务或爱心物资。社区每年开展文明户评比,根据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评比出带贫增收典型、邻里互助典型、最美家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等户,每年寒、暑假评比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参评志愿服务相关奖项,发放荣誉证书,给予相关奖励。目前,社区累计向居民发放志愿服务积分卡6000多份,进行积分登记2200多次,兑换积分26.61万分;1人获全国最美志愿者,194户家庭获评各级文明户称号,135人次获评各级优秀志愿者称号等。(震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