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开幕式。(何宏生 摄)
75年砥砺奋进,75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糙到精的蜕变,从县城仅有的图书馆到各村(社区)全覆盖的农家书屋,从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春晚到村(社区)举办“村晚”……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反映出我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喜人变化。
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我县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生动体现,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132个村(社区)共建设138个农家书屋,解决农民群众读书远、读书难问题。
在震东社区农家书屋,每天都会有群众到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在书本的海洋里徜徉,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农家书屋还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社区居民共享欢乐与文化知识的同时,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篮球场是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开展文娱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县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实现篮球场村(社区)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文体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让群众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以往过年过节村头巷尾聚众赌博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欢聚一堂开展文体活动的和谐景象。
近几年,“村BA”热潮席卷全国,农村兴起了一股“篮球热”,让原本寂静的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5月17日,2024年那桐第十二届“4·8”篮球邀请赛决赛在那桐社区灯光篮球场举行,前来观看球赛的观众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观众宋发响、李家和说道:“非常好,希望以后多办这样的比赛,每天的比赛都是精彩又激烈。”
在文艺队伍建设方面,我县不断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每年定期开展文艺人才培训班,提高文艺人才技能水平,让文艺人才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活细胞”。我县重点扶持的16支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常年活跃在各村(社区)为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演出,让村(社区)也能拥有自己的“村晚”,文艺队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多达390场,并创作出许多富有“那”文化特色的经典文艺节目,极大丰富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注重文艺人才的培养,选派优秀的文化志愿者进驻村屯,开展基层文艺业务辅导,促进基层文艺繁荣发展。
201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我县“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自2012年起,我县每年都组织举办隆安“那”文化旅游节系列主题活动,2023年起以文体旅融合为目标,举办“那”文化旅游进商圈、文旅集市等活动,以“演艺+旅游+商业”的方式,进行非遗展演、非遗美食推介和特色文创产品、旅游产品展销,打造“隆安商圈文化空间”。
广西三月三、“那”文化旅游节、那桐壮族农具节(四月八)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众多区内外游客到隆安打卡游玩,2023年接待游客约316.65万人次,旅游消费逐年增加。那桐镇定江村获评第一批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2023年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那桐镇、布泉乡龙会村、雁江镇红良村、乔建镇博浪村获评第二批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隆安县那文化汽车露营公园获评三星级汽车旅游营地,隆安县金穗火龙果产业示范区璀璨灯光夜景引来区内外游客争相打卡。
75年硕果累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我县不断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在聚焦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注重文艺作品创新,拓宽文化惠民覆盖面上持续发力,千方百计丰富我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县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和弘扬“那”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服务。
据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县文体旅游局将重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供给机制上持续发力,通过做强做大‘那’文化品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文化服务素质转型等方式,满足广大群众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写好隆安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邓国华 陈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