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卫士”帮助金福火龙果基地应对各种天气变化。(卢昱霞 摄)
新中国成立75 年来,我县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曾经的传统农耕模式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我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农业发展之路。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的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作物产量较低,农产品品种单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如今我县的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稳定、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幅幅丰收图景凝结着无数人的勤劳与智慧,是隆安人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果盘子”的底气。
从曾经的传统农耕模式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我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农业发展之路。
稻花千层浪 铁牛地里忙
7月底,正是晚稻种植的时节。在广西隆安昌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雁江香米种植基地,轰鸣的犁田机取代了原始的牛耕和“小金牛”,数个来回便将水田翻好。插秧机穿梭着插下一株株翠绿的秧苗,为田野种下丰收的希望。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2012年公司创立起,就开始引入农业机械进行水稻种收。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械化种收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传统水稻种收、贮存过程中难度大、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更帮助公司准确地掌握水稻种植的进度。近几年来,该公司水稻生产的全过程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晴雨有变化 科技来站岗
在位于丁当镇保湾村的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火龙果树一眼望不到尽头,红彤彤的火龙果像一盏盏灯笼挂满枝头。工人们手提肩背,正在把一筐筐采收的火龙果运送到分拣中心。得益于高清作物生长智能监测记录仪、农业气象监测站、多层土壤墒情监测仪、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轻轻松松地了解地里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这些忠诚的“科技卫士”帮助农业种植打破了以往完全“看天吃饭”的限制,让基地可以把握主动权,应对各种气象挑战。
那乡“好嘢”多 越山海传情
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中国县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创建、注重品牌营销推介“四管齐下”,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多的全区乃至全国性展会上都可以见到隆安特产的身影。“伊蜜”火龙果、“绿水江”香蕉、“叮当鸡”、雁江香米、排塘月饼……一个接一个的本地品牌穿山越海走出隆安,成为了区内外消费者追捧的精品。
2023年,我县水果种植面积35.81万亩,全县水果总产量85.75万吨,同比2022年的71.24万吨增长20.37%,总产值38.61亿元。其中:蕉类14.46万亩32.34万吨,火龙果7.54万亩20.93万吨,柑橘类11.2万亩29.84万吨,其他水果2.61万亩2.64万吨;香蕉、火龙果、柑橘类这三类水果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果总面积的92.71%,成为全县水果的中流砥柱。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37个,“隆安香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隆安火龙果”、“隆安香蕉”入选自治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8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全县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县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黄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