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总第1646期 >2024-10-25编印

最新!我县新增7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再升级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巴香村龙王坝晨雾。( 何宏生 摄)

巴香村龙王坝晨雾。( 何宏生 摄)

  为进一步挖掘我县历史建筑潜在对象,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不断丰富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自2023年7月起,县住建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对我县辖区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彰显隆安特色的建筑遗存进行了认真普查。这些建筑涵盖古民居、古塔、古桥、古井、古水利、古码头和坛庙祠堂等古建(构)筑物。

  经过多轮实地踏勘、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对潜在历史建筑进行价值评估与筛选,同时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及建筑业主的意见,推荐了“隆安县红七军烈士纪念碑、布泉河三十一孔桥、巴香村龙王坝、南圩镇更驮桥、永安渡槽、龙楼塔和儒浩村大王庙”7处建(构)筑物为我县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候选对象。经过专家团队的评审论证,县人民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对推荐的7处建(构)筑物进行审查审定,最终确认将其纳入我县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依法进行公布。

  现存隆安县红七军烈士纪念碑于1995年烈士陵园迁址后重建,为缅怀在隆安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纪念碑是我县革命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和传承红七军的历史、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布泉河三十一孔桥桥身长114米,宽2.3米,高8.3米,仅可通行人,桥身均用石头垒成,为31孔拱桥,富有特色,是我县传统建造技术的物质载体,对于研究水利设施的建造工艺以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价值。

  巴香村龙王坝为60年代修筑的拦河坝,用于灌溉通行。龙王坝对研究当时水利设施建造工艺及农村发展史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价值。

  南圩镇更驮桥为20孔拱桥,桥身主体为料石及水泥混合砌成,桥长92米,宽2.5米,高6米,更驮桥横跨于布泉河上,是当地村民来往田地劳作的重要通道。更驮桥对研究当时建造工艺及农村发展史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价值。

  永安渡槽建于1976年,渡槽采用拱式结构,由上至下为槽口、槽身、拱券、柱墩四部分,均由石料砌成,并因地制宜,通过调节柱墩的高度和拱券的跨栏适应地形,韵律感强。渡槽承载着人们想靠勤劳双手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期盼为研究现代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大兴水利建设的时代特征。

  龙楼塔始建于清代,现塔重建于1991年。塔身呈六边形,共六层,高 26 米,为青砖砌筑,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各层作仿古筒瓦,塔顶有葫芦状塔刹,样式古朴。龙楼塔是古代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心理寄托,也是龙楼屯的重要形象,视为守护龙楼屯水土人的祥物,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及群体心理认同感。

  儒浩村大王庙始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现存大王庙建筑为近年重建,庙前有保留五百多年的一条8米高石桅杆、石狮一双及三百年前的石碑;庙内保留原有用于祭祀的贡台。大王庙是举行“芒那节”祭拜娅王的一个重要场所,祭祀过程饱含着壮族人民祈求水稻丰收的强烈愿望,是“芒那节”文化原真性的重要体现, 具有一定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及群体心理认同感。

  下一步,我县将对新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开展挂牌等后续工作,同时对在普查中发现的其他潜在历史建筑资源,将继续高度关注,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其纳入保护名录中,以确保我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索艳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