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渡槽。(黄永福 摄)
随着我县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公布,永安渡槽,这个属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和关注。近日,笔者来到丁当镇保湾村,探寻永安渡槽背后的故事。
渡槽,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曾在水利灌溉上大显神威并被称为“人造天河”的它们,如今多已不再运作,成为山野田间中的一道风景和历史记忆。
渡槽其实就是高架水渠、输水桥,两端与渠道相接,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来把远处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地方以供饮用和灌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角的吹响,渡槽在全国各地得到大规模兴建,成为国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象征。一条条水渠、一座座渡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丁当永安渡槽便是其中之一。
据《隆安县志》记载,1976年9月19日,县革命委员会从雁江、那桐、小林、乔建、丁当5个公社抽调民工20350人,动工建设丁当电灌总站。经4年的艰苦施工,耗资520万元,总投工量278.63万个工日,于1980年8月基本完工。永安渡槽是其中的一项工程,意为“永远安全”。
今年68岁的保湾村村民卢美兰作为渡槽的建设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当时21岁的她担任保湾连指导员,经组织抽调到渡槽施工。在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当年,他们只能靠一双手和一身力气,肩挑背扛,日夜施工。
当时工程采取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积极出工,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使用的工具也仅限于锤子、钢钎、绳子等,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参与建设。虽是土法上马,建设者们硬是靠着蛮劲打造出一项精湛坚固的工程,完成了一项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壮举。
笔者问卢美兰,那时候每天这么高强度的劳动,累吗?瘦弱的卢美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本来是很累,但那时候我们很年轻,也知道修水利是对大家好、对家乡好,所以也不觉得累。那时候的口号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嘛,所以大家都鼓足力气,不怕累!”
长虹卧波,甘霖畅流。永安渡槽不仅见证了当地农业、水利发展的起承转合,给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部分人留下了难忘的童年印记。
保湾村驮湾屯的卢作鸿向笔者讲述了他记忆里的渡槽印象,当时的他年仅十几岁,家中叔伯也参加了渡槽建设,耳濡目染中对这项工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到开闸放水、渡槽正式开通的那一天,人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俨然节日一般。
永安渡槽的建成,对周边村屯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如今永安渡槽已经不再运作,但通过现存的部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壮观。这些镌刻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建筑,不仅记录着当年的历史,更像是一座精神丰碑,传承着一种精神。
得知该项目入选我县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卢美兰和卢作鸿都很欣慰。
历经沧桑的永安渡槽,依然巍然屹立,蔚为壮观。如今,它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及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见证与记录者。它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一道无法抹去的乡村景色,更是一个难忘的岁月烙印,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记忆。(潘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