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学总第1650期 >2024-11-08编印

回乡见闻
刊发日期:2024-11-08 阅读次数: 作者:颜仁富  语音阅读:

  2019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乔建罗村花颜屯。坐公交车从隆安出发,不到五分钟便驶入隆南大道。长达五公里的隆南大道两边展现出一栋栋漂亮的高楼大厦。有宾馆、酒楼、电影院、汽车交易所、建筑装修材料、家用电器、各种各样的商店......无所不有,琳琅满目。那城是一座新开发的小城区,是改革开放给隆安带来的崭新面貌。

  不到半个钟头,满载旅客的公交车便穿行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板栗果园。我与几位姑娘的交谈中得知,她们都是外出打工回乡过节的,有的是从广州,有的是从湖北,有的是从昆明,有的是从海南回来的。她们都讲家乡的方言,谈笑风生,亦是亲切得很。

  公交车奔驰在起起伏伏、连绵不断的龙虎山脉间的公路上。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就来到了一条白链似的,从龙虎山间倾泻下来的小河。河水汹涌,旁边依着一条绿水江。公路在绿水江边奔驰。公路右边矗立着一块路牌,路牌上白板红字“花颜屯”。“啊,到了,我可爱的故乡。”我惊喜地叫起来。

  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很少有机会回乡探亲。

  当初,故乡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在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的山脚下,几十户人家,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木屋瓦房,有的还是茅草房,风通雨透。寒冬腊月,饥寒交迫,夜不能寐。而现在,几十户人家都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装修十分豪华,跟城市里的楼房一模一样。有十几户人家还买来了豪华的小汽车。

  公交车在横跨绿水江河面上建的大桥头停下来。我和几个姑娘下了车。

  “老师,您也回来喝喜酒!”一个姑娘接过我的行李箱,热情地招呼。“你们都是回村的?”“是呀!我们都是花颜屯的。”“怎么都能同时回来的?”“是阿珍电话里通知我们的。”“你们出去打工每个月得多少钱?”“每个月得四、五千元吧。”“不错呀!跟我们老师工资一样呀!”“有的还不止四、五千元呢!”“这是新时代国家给我们当代青年带来的幸福之路!”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桥,沿着河边的水泥路走了十几分钟,突然从家乡方向传来了一阵阵鞭炮的轰鸣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前的广场上停放着一排排豪华的小汽车,人们穿红挂绿,喜笑颜开。舞台上摆放着几十个酒席。佳肴美酒,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乡亲们团团围坐在酒席边,有猜码的,有玩扑克的,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开心地玩。

  我问姑娘们,“今天是什么日子?乡亲们怎么这么热闹?”“你不懂啊?阿珍出嫁了,今天乡亲们为她举行结婚典礼呢,出嫁去南宁大城市呢!”“她怎么认识南宁郎的?”“几年前她去南宁读大学,毕业后在南宁工作,认识了也在南宁读大学,工作的同学。”“啊!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呀!难得这么热闹!”我惊喜地说出口,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果然,到了村口,就有几个青年出来招呼我们入酒席。我回家放了行李,就跟他们参加了婚宴。

  不久,又有一阵鞭炮齐鸣,只见村前公路上有八个挂着缎带、大红“囍”字的豪华小汽车向村口驶来。

  “啊!南宁来接新娘的车队到了!”大家乐哈哈地去接新郎。新郎在八九个男女青年的陪伴下了车。他们提着很多结婚的礼物,向新娘家走去。

  随后,娘家父母招呼新郎一行入宴席。

  乡亲们纷纷回到酒席。大家举杯畅饮,议论纷纷,都说“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贫穷的山村走上了小康之路。山村也飞出了金凤凰!”

  宴会后,新郎新娘并肩走出娘家。送亲的散花娘向新郎、新娘的头顶上空撒出一团团的五色纸屑,纸屑纷纷落在新郎、新娘头上、衣服上。乡亲们欢呼、拍手叫好!接新娘的伴郎一行跟着新郎、新娘纷纷上车回南宁。

  操场上又响起一阵阵鞭炮声,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红色鞭炮纸。婚礼在欢乐、隆重、热闹中结束。

  这便是我回乡一则小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