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652期 >2024-11-15编印

儒浩村大王庙:百年风雨过 坐闻稻花香
刊发日期:2024-11-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儒浩村大王庙。(黄永福  摄)

儒浩村大王庙。(黄永福  摄)

祭台上的精美雕刻。(黄 熙  摄)

祭台上的精美雕刻。(黄 熙  摄)

石旗杆遗迹。(黄永福  摄)

石旗杆遗迹。(黄永福  摄)

  深秋,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沉甸甸的稻谷低头亲吻着大地,感谢她一年的养育。微风吹过,稻浪翻滚间送来阵阵清香,路边的大王庙眺望着这幅丰收图景,无声地守护年复一年的风调雨顺。

  传说远古壮族先民常常食不果腹,女神娅王体恤人间,为先民送来黄澄澄的稻种,并教会人们种植和收割水稻的技术。为了感谢娅王,人们把娅王尊为“稻神”,并将她的生日农历六月初六作为水稻的诞生日,每年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稻神祭”也叫“芒那节”,是壮族“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稻田”之意。在隆安县,渌水江、罗兴江、右江这三江会合处的罗兴、鹭鸶、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屯一带地势较为平坦,有丰富的水热资源,适宜水稻生长,因此也成为“稻神祭”的中心区。

  人们之所以选择稻神娅王的生日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因为此时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是其生长的关键时期,关系到这一年是否能够丰收,所以远古的壮族先民借仪式以祈求稻神娅王的保佑。

  乔建镇儒浩村的大王庙是举行“芒那节”祭拜娅王的一个重要场所,祭祀过程饱含着壮族人民祈求水稻丰收的强烈愿望,是“芒那节”文化原真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及群体心理认同感。近日,记者来到大王庙实地探访,了解隆安悠久稻作文化的一块拼图。

  儒浩村大王庙始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几经兴废与重修,现存大王庙建筑为近年重建。解放初,大王庙改为村小学,尚可见其规模雄伟,拥有三开间四进屋宇两厢房,每一间房屋的屋脊都用灰浆进行装饰,屋檐底下雕画龙凤、人物、花草等图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头进门前有石麒麟、石狮子和石旗杆各一对。庙宇对面修建有砖木结构的大戏台。整座建筑结构宏大,雕梁画栋,十分精美。今年八十多岁的陆家民是原儒浩村小学的校长,他与几位老同学回忆起当年的校园生涯,仍恍如昨日。

  文革时期,庙宇被拆。改革开放后,重建起一座简陋平房,之后石麒麟也失窃。百年岁月流逝,大王庙见证了儒浩村的风雨变迁,村民们重建大王庙,将剩余的古迹保护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6年,在村委的号召下,热心村民们纷纷响应,重建了大王庙。如今,庙前保留有五百多年的8米高石桅杆、石狮一双及三百年前的石碑;庙内保留原有用于祭祀的贡台。石桅杆上雕刻有传统吉祥纹饰葫芦、铜钱和飘(蔓)带等,谐音“福禄万代”,并在殿庭东边增设一座碑廊,收集陈列历代相关村史碑文石刻。

  庙与村紧紧相依,珍藏着儒浩村敬祖孝亲的传统和稻作文化的传承。诚如老村民陆富民在《重建大王庙碑记》中描述:大王庙激励全体村民端行修德,凝心聚力,继承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迈向美好生活。(黄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