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第二小学城北校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县教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黑屋子、土操场到高标准教学楼、塑胶操场,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从入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75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教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教育优质资源合理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教育事业基础薄弱,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匮乏的教学资源是县级教育的旧面貌。改革开放后,经过恢复整顿期,我县面向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发力,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了教育优质资源合理配置。
走进县第二小学城北校区,现代化的校园展现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县第二小学城北校区是县委、县政府为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县城城北片区的教育基础配套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县采用PPP模式融资1.42亿元,新建隆安县第二小学(城北校区),办学规模36个班,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招生。学校建成后解决了县城旧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不足问题,对促进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提高隆安县整体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第二小学城北校区的建设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统筹专项资金8767万元,启动实施县第二中学、隆安·深圳福田实验学校等2所学校扩建项目。
新建县第三中学江滨校区。
2024年秋季学期,那桐镇中心小学福翁校区扩建项目建成并招生。
2024年春季学期,2021年投入1564万元新建的杨湾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园招生。
2023年,统筹专项资金1840 万元,启动实施新建城北幼儿园。计划2025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
2021年以来,统筹利用新建学校奖补资金、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专项资金3063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项目79个,新建校舍、运动场面积达71866平方米。
如今,走进我县城乡各中小学校园,各所学校都拥有多功能教室、智能信息化课堂设备、塑胶运动场、凉亭步道等,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学校已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系列教育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推进隆安县教育均衡、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不折不扣,全力落实教育惠民项目
深入实施教育资助项目,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多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精准资助体系及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受资助的学生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标准更高,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县委、县政府采取“贷、补、减、免”等多种措施,全面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的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2021年以来,全县共减免、发放资助资金16076.22万元,资助学生254189人次。其中,资助脱贫户家庭学生135464人次,资助资金8748.63万元。在营养改善计划方面,涉及义务教育学校153所,受惠学生33万人次,到位资金15829.95万元。
深度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不能是无本之木,更不能缺乏创新。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占据主导,教师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口传心授,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如今,在大数据、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021年以来,全县共补充教师795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依托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教育集团的结对帮扶为契机,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国培、区级、市级、县级培训。隆安县师培中心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深圳福田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跟岗学习、组织校长、书记、骨干老师到深圳福田区各中小学开展入校考察和专业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扎实推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积极引导下,各所学校以“四度六步”教学法课堂改革为契机,以“课外作业课内化”为教学理念,通过师徒结对、开展学科各类教研比赛等措施,促进课堂教学“减负提质”。利用名校直播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教育承载着人民美好的未来,教育发展寄托着人民幸福的期盼。隆安教育正实现教育“从追赶到跨越,从跨越走向品质”的历史转型,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县教育事业将继续砥砺前行,创新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文/图 卢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