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总第1660期 >2024-12-13编印

更驮桥:岁月长河里的奋斗印记
刊发日期:2024-12-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潺潺流水从桥洞倾泻,河水清澈碧绿,位于布泉河下游的南圩镇多林村更驮桥横卧在河上,静听着流水的声音,见证着周边村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更驮桥是一座20孔拱桥,桥身主体为料石及水泥混合砌成,桥长92米,宽2.5米,高6米,是当地村民来往田地劳作的重要通道。

  据当地村民介绍,更驮桥始建于解放前,一开始只是由简单的石块与木材垒起的简易桥,只能人畜通过,给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

  由于旧更驮桥结构简陋,加上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年久失修,于1965年被水冲毁。次年,在县政府的号召和各人民公社的支援下,对更驮桥进行了重修。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材料与设备成了重修的第一道难关,但这吓不倒参与重修的村民,他们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凭借肩挑背扛,用智慧、汗水与满腔的热血克服着重重困难。回忆起当时建设的场景,村民黄建球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没有石料,他们就一块一块地从山上开凿;没有施工器材,他们就一块一块地背,一砖一砖地筑起了这座大桥。

  1969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更驮桥换了新的面貌,村民们往返两岸更加方便与安全。

  重修后的更驮桥不仅方便村民们的出行,还兼顾了蓄水功能,灌溉农田。改革开放后,多林村村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逐渐将家里的大水牛换成了“小金牛”,料石筑起的桥面每逢雨天就湿滑不堪,“小金牛”、农用三轮车等车辆通行时容易打滑侧翻,渐渐地更驮桥已经满足不了群众的出行需求。

  2008年,因为岁月的侵蚀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更驮桥出现了裂缝,既不方便群众出行,又存在安全隐患。面对桥梁的损坏,在村委的号召下,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后援单位也为第二次重修捐助了10吨水泥。2008年底,更驮桥桥面铺上了水泥砂浆,换上了水泥护栏。

  更驮桥见证了多林村的村民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也见证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守护。它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往事,激励着后代子孙传承这种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勇毅前行。 (陈建倬)